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地理试卷《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六)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结合图示两种粮食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区,此区域为江苏省,作为南北方分界线的淮河穿过此地,所以江苏省既北部为小麦的分布,也而南部主要为水稻的分布。故A项正确。
小题2: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其实质是地图的延伸。遥感通过物体反射的电磁波不同,可对粮食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检测,故C项正确。
小题3:注意本题选择错误项。江苏省东部临黄海,南部为亚热带季风区,其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江苏省靠近沪宁杭,工业基础好,在工业的带动下加快城市化进程。故D项错误。
小题4:江苏省矿产资源缺乏,因此不具备发展石油工业和钢铁工业的优势条件;南北部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需发展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在下降 ,第二、三产业比重在提升,应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的概况和“3S”技术各自的主要功能和应用领域等内容,并注意审题。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下面甲为“中国自然区分布图”,乙为“中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从自然区看,A地属于________,C地属于________;从经济地带看,A地属于________,C地属于________。
(2)甲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界线附近区域生态较为脆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对A、B地区造成了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C地区的典型植被是________,该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后,会给当地带来________(自然)灾害。
(3)乙图中,我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是________省,简要分析该省贫困人口集中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参考答案:(1)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东部季风区 中部地带 西部地带
(2)土地荒漠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 水土流失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滑坡、泥石流等
(3)云南 自然条件: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自然灾害频繁;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本题解析:(1)我国的自然区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直接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可判断,从经济地带划分,我国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地带,A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属于中部经济地带;C位于云南省,属于西部经济地带。(2)A地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而导致了土地荒漠化严重,B地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植被破坏而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C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该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岩石破碎,且地形崎岖,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暴雨等自然原因和植被破坏的人为原因而导致了该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3)图示云南省是我国贫困人口最集中的省区,自然原因可从气候、地形、土壤、自然灾害等因素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经济发展程度、科技)等因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我国的自然区划分、经济地带的划分,并能结合我国的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进而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读“长江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该流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大气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水体污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小题2:长江近十几年洪涝灾害频繁的人为原因之一是( )
A.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工程
B.裁弯取直工程
C.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D.围湖造田
小题3:该流域开发的优势是( )
A.上、中、下游水能资源均丰富
B.石油资源丰富
C.天然黄金水道
D.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小题1:注意读图提取信息,图中显示了该流域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出现酸雨的地区和受污染的河段,据此判断该流域主要出现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
小题2:A、B 项是治理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C项是产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功能减弱,因此D项符合题意。
小题3:长江流域只有上游地区落差大,水能丰富;长江流域缺乏石油资源;太阳能也只有长江源头青藏高原地区丰富;长江干流横贯东西,江阔水深,有巨大的航运价值,被誉为“黄金水道”。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地理知识点《区域地理环境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