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四)
A.一定是正午 B.一定是下午 C.有可能是正午 D.有可能是黑夜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A
本题解析:甲为漠河(53°N),乙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E),丙为曾母暗沙(4°N),丁为帕米尔高原(73°E)。
(1)甲在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丙在直射时最大;甲、丙两地的昼长在6月22日同时出现一年中的最大值;甲是陆地,温度最大值在7月,乙周围是海洋,8月温度最大。乙在夏季盛行东南风,丁地季风影响不到。
(2)当丁地(73°E)正处于黎明时,乙地(135°E)有可能为正午。
(3)乙、丙两地同时在昏线上,北半球昼长夜短,能同时进入雨季的北方的甲、乙两地,南方雨季比较早。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36分)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巴拿马运河把美洲分为南美洲和北美洲。美国、加拿大是北美洲的领土大国、资源大国,又是世界上商业贸易发达和城市化水平、工农业产值很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墨西哥、中关七国和西印度群岛诸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这里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关洲自由贸易区;集团对外既竞争又合作,对内各成员国之间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行经济互补合作。
材料二:图7为某两区域图。?
(1)简述①、③两地的气候特征及成因。(10分)
(2)下表内容是图7中丙国②河流域早期的开发利用情况,简述这种开发利用方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4分)?
(3)从工业生产的空间转移、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矿产品的贸易等方面概述丙国和乙地区经济发展的互补性。(12分)
参考答案:(1)①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2分)成因:受副高或信风的控制;(2分)加利福尼亚寒流对沿岸有明显的减湿作用(2分)。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分明(2分),?成因:受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交替控制(2分)o?
(2)扩大种植面积,采矿乱开滥采,用木炭炼铜等会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2分),造成水土流失加剧(2分),河流含沙量增大(2分),洪涝灾害加剧(2分)。?高强度利用土地和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2分)?大量排放含二氧化硫的废气,会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2分)。使土壤和水体酸化,影响生物生长(2分)。
(3)①乙地区地租、劳动力便宜(2分),丙国“硅谷”的电子企业向乙地区转移(2分)。
②丙国向乙地区出口粮食;(2分)乙地区向丙国出口热带农产品。(2分)
③丙国向乙地区出口工业制成品;(2分)乙地区向丙国出口石油等矿产资源。(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A、B两图及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A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B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________。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________,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________。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________。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________。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热量、水分条件好 ?畜牧业?生态破坏
(2)太阳能?原因: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3)长江?黄河?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青藏高原。
(1)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最大的不利条件是高寒。故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故热量较充足,适宜种植业发展。高原北部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降水少,主要的植被为草原、荒漠,故适宜发展畜牧业。本区较干旱,若过度放牧则植被被破坏,容易导致荒漠化。
(2)高原北部地势高,故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故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从河流流量大和落差大两方面分析。
(3)查地图可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3分)
(2)甲区煤炭资源丰富,指出其运往上海最经济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4分)
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基地,近年来在传统化工的基础上逐渐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方向发展。
(3)指出天津化工产业结构的变化,并简述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5分)
(4)水资源短缺是京津区工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4分)
参考答案:(1)(共3分)东部是华北平原,地势较平坦;中部是太行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是黄土高原,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每点1分,共3分)
(2)(共4分) 方式:铁路—海运联运。 ( 1分)
理由:甲区地处内陆;上海临海;运距较远;煤炭运输量大;对时间要求不高;
铁路-海运联运,运量较大,运费较低,适宜远距离运输大宗货物。(每点1分,共3分)
(3)(共5分)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产业升级)(1分)
产业基础更加雄厚、科技的进步、市场需求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优惠的政策支持、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每点1分,共4分)
(4)(共4分)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小且集中在夏季,水资源总量少且时间分布不均;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浪费)(共2分)
措施:节约用水;改进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工农业(种植耐旱作物);治理水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修建水库;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提高水价。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合理即得分,每点1分,共2分)
本题解析:(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和山脉分布可判断,该地区以太行山为界,分布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地形区。并能指出其地势特征。(2)山西省煤炭的外运一般采用铁路运输至海港,再结合海运到上海。(3)该地区的化工产业不断实施产业升级,其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分析。(4)针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应采取“开源节流”措施,具有可从跨区域调水、建水库、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染处理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我国区域地理的综合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抓住图示的山脉分布和地形区分布的关系,掌握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和改善水资源条件的一般措施是解题的关键,注意答题的角度和完整性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区域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