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读材料和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色林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内流区。监测表明,色林错湖面面积从1975年的1621.77K㎡增长到2008年的2171.46K㎡,已超过纳木错面积,成为西藏第一大咸水湖。
材料二


(1)色林错流域所在区域的地形为?,它的地势特点为?。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说出色林错流域的水循环类型,结合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色林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4分)
(3)说出上世纪70年代以来色林错湖面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参考答案:(1)该流域地形为条带状盆地(1分),地势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地区倾斜(1分)(水系呈东北-西南向条带状分布),四周河流向中心汇集(1分);干流(扎根藏布河)大致由东北流向西南地区(1分)。
(2)陆地内循环(1分)
该地区属内流区(1分),色林错通过陆地内循环运动(降水)补给得到的水量较少(1分),盐分通过地上地下径流带入色林错中,湖水经长期的湖面蒸发,湖水中的盐分不断留存累积,形成了咸水湖(1分)。
(3)色林错湖面持续增大(1分)
该区域气候变暖(1分),冰川融雪水(1分)、降水(1分)增加,湖泊得到水源补给增加(1分)。
本题解析:(1)地势特点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而本区河流最终注入湖泊,所以河流干流的流向为从东北流向西南。且支流从四周流向中心,所以为盆地地形。 (2)该区域为内流区,属于陆地内循环,本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湖泊只有河流注入,没有流出,所以为咸水湖。 (3)湖泊面积增大,说明水位上升,水量增多,河流注入量增多,本区高山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结合河流分布和流向判断地形类型和地势分布;并结合地理位置判断水循环的类型、影响湖泊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内陆河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等内容即可。对于此类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学生应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注意答题的全面性。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0分) 2018年与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将分别在“航母”大国俄罗斯(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和“袖珍”小国卡塔尔(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举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依据材料回答。

1)两国都具有优势的能源资源及该能源资源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是什么?(4分)
(2)卡塔尔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
(3)从自然条件分析俄罗斯和卡塔尔垦殖指数都不高的主要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石油和天然气(或石油)(2分);管道运输(2分)
(2)该国石油资源丰富,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外籍认可大量迁入(2分)。
(3)俄罗斯:大部分国土地处高纬度,气温偏低(1分),冻土广布(1分);卡塔尔: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控制,气候干旱(1分),沙漠广布(1分)。
本题解析:
(1)根据地理位置可知,甲是俄罗斯,乙是卡特尔(位于西亚)二地都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资源最适合管道运输。
(2)该地的人口增加是因为招募石油工人导致人口的大量增加。
(3)俄罗斯的农业区位从纬度高导致热量低,多冻土等不利的自然因素。卡特尔是热带沙漠气候导致的农业生产不利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16分)
材料1:

材料2:

材料3:

(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 洲和?洲。
(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单选题,填选项字母)。
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灌溉水源? D.光照不足
(3)1993年以前,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1993年________________引发粮食危机紧 急情况的次数大于________;其后两者交替上升。
(4)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A.产量逐年上升?
B.消费量趋于上升
C.生产不能满足消费?
D.缺口不断增大
E.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
(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答案:
(1)非 亚(4分)
(2)C (2分)
(3)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3分)
(4)BCE(3分有错项不得分)
(5)措施:①保护耕地;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④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⑤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够4项得4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区域农业生产;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考生关注当今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应用性。
(1)根据图12图例提示,可知结论为“非洲、亚洲”
(2)根据图可知:甲为中东两河流域,干旱是当地环境典型特征,因此发展种植业需要大量灌溉水源。
(3)根据图12可知结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自然灾害
(4)据图14得出结论:B? C? E
(5)结合现阶段中国国情,针对耕地资源的有限、农耕技术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等农业发展状况提出建议措施:①保护耕地;②加强农田基本建设;③提高农业生产技术;④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⑤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在新疆大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的说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②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③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④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⑤白天大气的吸收强
A.①⑤
B.③④
C.③⑤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早穿皮袄午穿纱”说明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右图中用箭头示意出澳大利亚的北部和西南部七月份的风向(4分)
(2)甲、乙两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试分析其原因(4分)
(3)图中丁地冬季和夏季的每日平均日照时数差别很大,试分析原因。(4分)
参考答案:(1)北部东南风;西南部西风(4分)
(2)甲处于中西部回归线附近,最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睛天多日照时间长;乙处于东部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睛天多日照时间长(4分)
(3)丁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炎热干燥,日照时数大;冬季受西风影响,温暖湿润,降水多日照时数少(4分)
本题解析:(1)7月为澳大利亚的冬季,其北部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而西南部地中海气候,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为西北风。(2)甲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受热带沙漠气候影响,多晴天,而乙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西侧,为东南风的背风坡,故降水量少,对晴天。(3)图示丁地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其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判断日照时数的差异。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世界区域地理的常规考点,学生只要掌 握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的季风影响和澳大利亚的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点等内容即可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