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南半球出现昼长夜短,故只有丁地符合。
【小题2】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差越大,故计算四地的昼夜长短的差即可判断纬度高低。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昼夜长短分布的基本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2、填空题 读图(图甲表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根据已知条件在图甲中作(标)出:(注意:标注过程中需要辅助线的要保留辅助线,无辅助线的不得分)
①用字母P标出太阳直射点位置;
②用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
③用虚线表示南北极圈
(2)根据图甲,在图乙中画出:①晨昏线;②用斜线标出夜半球;③用点Q在图中标出太阳直射点
(3)根据图甲回答:
①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日昼长达一年最长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此时全球有 (大于、小于、等于)1/2的地区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
参考答案:
(1)答案见下图甲。(图中需有辅助线,无辅助线不得分)
(2)答案见下图乙。
(3)①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北半球 ③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④大于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1)寻找太阳直射点的方法是:将太阳光线延长,经过地球中心的那一条线就是太阳直射的光线,该线与地球的交点即是太阳的直射点。在此基础上,再画出南北回归线,画出晨昏线,根据晨昏线再画出南北极圈。
(2)先通过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该半球为北半球,再由左图可确定出135°E为正午12时,那么,45°E和135°w两条经线同赤道的交点,即为晨昏线同赤道的交点,又由于北极地区要出现极昼,这样就可以画出晨昏线及夜半球的范围。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此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即可以标出Q点。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该日全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北半球。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的纬度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计算新的一天的范围,只要计算出东12区的时间是几点,新的一天就是几个小时,如本题,由前面可知,135°E为12时,那么,东12区的区时为15时,即同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地区的范围是15个小时,大于1/2的地区。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该图是某日某时刻40°N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图(阴影区表示黑夜)。回答问题。
【小题1】此时北京时间是
A.22时
B.14时
C.10时
D.2时
【小题2】该时刻,40°N纬线上
①昼弧范围都位于东半球 ②昼短夜长,但白昼时间将渐长
③昼弧上各地日期相同 ④P地当日日出为地方时7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根据图示北纬40°N地区的白昼从15°E----165°E,即跨经度150°,即昼长10小时,故计算当地的日出时间为7点。即15°E时间为7点,故北京时间较15°E东侧105°,地方时较15°E早7个小时,故北京时间为14时。
【小题2】图示昼半球的经度范围为15°E---165°E,跨东西半球,①错误。图示反映该地区出现昼短夜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不知道,故昼夜长短的变化不能判断,②错误。图示昼弧的时间位于7点---17点,没有经过0时;而也不经过180°,故判断日期相同,③正确。同一纬线上日出时间相同,故日出时间为7时,④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
点评:本题以读图分析以背景,考查学生局部晨昏线判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晨昏线图上时间问题计算的基本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分析回答下题。
【小题1】当太阳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赤道上昼夜平分
B.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D.北极圈及其以北到处都是极昼现象
【小题2】当太阳直射点由d→a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增大
B.南半球各地黑夜逐渐变短
C.全球逐渐趋向昼夜平分
D.地球公转逐渐趋向近日点
【小题3】当太阳直射点由d→a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黄赤交角逐步加大
B.南半球白昼范围逐步减小
C.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逐步加大
D.热带范围逐步加大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当太阳直射点处在d位置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A正确。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南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B.C.D错 。
【小题2】当太阳直射点由d→a移动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逐渐缩小,A错。南半球各地黑夜逐渐变长,B错。全球逐渐趋向昼夜平分,C正确。地球公转逐渐趋向远日点,D错。
【小题3】当太阳直射点由d→a移动时,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赤道移。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A错。南半球白昼范围逐步减小,B正确。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逐步减小,C错。热带范围不会变化,D错。
考点:该题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节能环保型建筑物。下图是我国东部乡村某地太阳房对太阳辐射吸收和室内空气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当玻璃墙倾角60°时,该地冬季太阳房集热效果最佳。完成以下问题。
【小题1】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冬季白天室内热力循环的是( )
A.图a
B.图b
C.图0
D.图d
【小题2】当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
A.30°
B.60°
C.66°
D.77°
【小题3】下列果树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是( )
①柑橘树 ②苹果树 ③荔枝树 ④枣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玻璃墙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削弱作用,但大部分太阳辐射都能穿过玻璃墙使太阳房内升温,玻璃墙对太阳房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使玻璃房内温度较高,气流上升,而房间内温度较低,气流下降,从而使近地面气流由房间向玻璃房运动,高空由玻璃房向房间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小题2】当玻璃墙倾角60°时,该地冬季太阳房集热效果最佳,此时太阳光线大致和玻璃墙面垂直,则正午太阳高度为30°,假如此时为冬至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计算出该地纬度约为36°34′N;再次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算出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77°。
【小题3】根据上题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适宜种植苹果树和枣树。柑橘树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荔枝树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
考点:大气受热过程、正午太阳高度、农业区位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地理题《城市与地理环境》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