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毛泽东同志说过:“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同样,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新加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是陋习遍地,随后新加坡政府出台一系列“高压手段”,比如随地吐痰罚款50美金、在被禁止的墙上涂鸦将受鞭刑等,人们从难以忍受到潜移默化,新加坡也就变得干净整洁、文明有序。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公共文明需要大家自觉维护
B: 要打造文明城市,执法中就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
C: 只有实施重罚政策,才是通往公共文明的重要途径
D: 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不会自行建立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文段用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引出“没有执法之帚的清扫,公共文明也不会自行建立”的观点,然后用新加坡的实例来印证这个观点。A项,文段强调的是 “执法之帚”的作用,没有提及自觉维护;C项,“高压手段”并不等同于“重罚”,并且只有重罚才能实现文明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是对原文的复述,不是意图判断题的答案。文段所列举的新加坡的公共不文明行为“随地吐痰”和“在墙上涂鸦”都是微小的错误,由此可引申为B项所述,即在执法中要对微小过失“零容忍”。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凉地惨叫了几个钟头,农民亦急得团团转,就是毫无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不值得花精力去救驴子。他请来所有邻居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恐慌地大哭,不一会儿,居然安静下来。人们忍不住往井里看,奇迹发生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作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抖落一身尘土,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然自己把自己升了起来,到了井口,它纵身一跳,平安地跑开了,在场的人均惊诧不已。这段文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_____
A: 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B: 换一种思维常常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C: 冷静思考是克服困难的首要条件
D: 求人不如求己,很多时候,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救星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故事中驴子把砸到背上的尘土迅速地抖落下来,并狠狠地踩紧,如此反复,最后成功地从枯井中跑了出来。其实人生中的困难、挫折也如驴子身上的尘土一样,不迅速抖落、踩在脚下,就会被其掩埋。只有把困难踩在脚下,才能够通往成功。换而言之,人生中的每一个困难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3、单选题 呈现大自然多样性的热带森林是许多动植物的最后栖息地,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面对热带森林被严重破坏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忘记,这是温带地区大部分森林已经遭遇过的:在已开发地区,大量原始森林消失了;在开发区,尤其在严重降雨区,一旦那些山坡的植被遭到破坏,就会引起诸如洪水和泥土坍塌等问题。多数植物种类分布广泛,能够承受局部砍伐并幸存下来,但有些种类分布范围很狭窄,过量砍伐会使之永远消失。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是:_____
A: 呼吁重视与加强对温带森林的保护
B: 说明温带森林实际上更易遭到破坏
C: 分析乱砍滥伐森林的严重后果
D: 强调森林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文段论述了热带森林已经被严重破坏,温带森林大部分也有相同的遭遇,且容易被人遗忘,因此应加强与重视对温带森林的保护,A为正确答案。【考点点拨】题目要求回答“作者的意图”,即作者写文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说明”、“分析”、“强调”,这类描写生态破坏的文章一般是“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
4、单选题 汉语的词量具有表量和修辞功能。如“一只鞋”和“一双鞋”、“一头羊”和“一群羊”。这里的只和双、头和群起着限定和区别鞋、羊之数量关系的功能。修辞的功能,如“一头大象”和“一只大象”,“一尊佛像”和“一座佛像”,“一幅画”和“一张画”。在这里,“头”与“只”并没有数量上的差别,而只有形象上的差别。同样,尊和座、幅与张也没有数量上的差别而只是情感和格调上的差别。对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_____。
A: 表量功能是量词的基本特点
B: 修辞功能是量词的基本特点
C: 表量功能和修辞功能是量词的基本特点
D: 表量功能和修辞功能都不是量词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和选项知该题属于表面主旨题。材料的结构是总—分式,主旨句为第一句“汉语的词量具有表量和修辞功能”,后面是对主旨两方面的举例说明,所以C选项正确;A、B选项以偏概全;D选项与文意相悖。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对文中“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这个句子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_____。
A: 废弃物如果放错了地方,就无法变成再利用的资源
B: 废弃物如果妥善利用,就会变成有价值的资源
C: 资源如果放错了地方,就会变成无用的废弃物
D: 废弃物是不存在的,因为它实际上也是资源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理解。材料论述了循环经济的特点——充分利用资源,强调应循环利用废弃物,使它们变成有价值的资源。“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正体现了这一点,故正确答案为B。其他选项都没有准确体现循环经济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