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人人都渴望理解,常常抱怨旁人不理解自己。这正说明理解并不容易,而被理解就更难。用无休止的抱怨、解释、辩论、大喊大叫去求得理解,更是只会把人吓跑了。不理解本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理解“不理解”,这只是理解的初步,也是寻求理解的前提。他连别人为什么不理解都理解不了,又怎么能理解别人?一个不理解别人的人,又怎么要求旁人的理解呢?
最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_____。
A: 认为不理解自己的人是爱抱怨和爱发牢骚的人
B: 理解自己容易,理解他人却是很困难的
C: 要获得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
D: 人的认识总是有一个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发展过程
2、单选题 古人曾经说过,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柔软的舌头还在。柔软胜过坚硬,无为胜过有为。
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是_____。
A: 古人的思想深邃精深
B: 柔软的东西强于坚硬的
C: 以柔克刚是最好的选择
D: 人生应适当保持“低姿态”
3、单选题 费孝通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根据这段文字,“文化自觉”的主要作用是_____。
A: 使文化的发展方向更为可控
B: 使人们能更加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
C: 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文化的来源和特点
D: 使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转变更为容易
4、单选题 梅兰芳不像绝大多数因媒体包装而走红的明星那样瞬间就被人们忘却。他并不是因《一缕麻》、《牢狱鸳鸯》之类的新编剧目获得观众爱戴,而是由于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汾河湾》这些传统戏的表演中,既恪守规矩,又能超越前人。虽因大众媒体的鼓动,经历过一段陈旧布新的喧嚣时光,终因回归传统风范而成为一代宗师。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_____。
A: 梅兰芳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媒体英雄人物
B: 梅兰芳的艺术之树长青,是因为他有深厚的传统艺术积淀
C: 梅兰芳的成功之路,就是我国经济的成功之路
D: 梅兰芳是如何成为京剧观众心目中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的
5、单选题 美国思想家梭罗曾说过:“我们热切地挖掘了大西洋隧道,期望新旧大陆更为密切地接近,实际上传来的最新消息不过是阿德莱亲王打了个哈欠。”危险正是在这里。对于传媒来说,葛底兹堡大战和王室打哈欠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有可能湮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文段引用名人的话是为了说明_____。
A: 信息太多,传播太快,会造成人们预想不到的危机
B: 信息过剩会降低信息的质量,影响双方密切的接近
C: 过剩信息的快速传播,可能湮没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D: 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人们无法判断某些信息之间的本质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