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在对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3种媒体的近 90 万个文本的 7 亿字次进行统计后发现这7亿字次是由 8225 个汉字所组成,在前 2500 个高频字中,有 357 字是1988 年制定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一级常用字(2500 字)中所没有的;在前 3500 个高频字中,有 398 字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3500 字)中所没有的;在前 7000 字中,有 615 字是《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1988 年制定发布,7000 字)中所没有的。统计结果表明,《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中也有 244 字未在本次8225 个统计用字中出现。以上文字说明了_____。
A: 《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现在汉语通用汉字表》亟需修订
B: 现代媒体用字与 20 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C: 现代媒体用字新增比例迅速加大
D: 时代发展,新增字和废止字的存在是正常现象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题干材料主要讲了通过对媒体用字的最新统计与1988年统计的《现代汉语常用汉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汉字表》的比较,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出现了很多新的常用字,B项体现了这一点。题干并未提及汉字表需要修订,故排除A。材料主要强调两次统计结果的对比,C项只指出了最新结果显示新增用字增加,过于片面,故排除。D项“这是正常现象”的态度在所给文段中找不到依据。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减轻农民负担,就是要保护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如果不注意保护农民利益,随意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和进行各类集资摊派,必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这句话支持了一个论点,即_____。
A: 要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就要增加农民负担
B: 发展经济与减轻农民负担两者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C: 不减轻农民负担,将会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D: 今后,国家将不再从农民手中收钱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文段先介绍背景,然后提出减轻农民负担要怎样做。“如果”引导的条件句则具体说明了发展经济时要如何处理好与农民利益的关系。可知B项表述符合这段话主旨。A句本身表述有误,“增加农民负担”是一种错误的作法。C项“农村社会的稳定”在这段话中并没有涉及;D项表述也不合文意,减轻农民负担,不乱收费并非意味着“国家不再从农民手中收钱”。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人们谈到要培养儿童成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他们的智力、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似乎成绩好的孩子将来就有出息。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不少研究资料表明,世界上有名的科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其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才占了三分之一。这段话主要支持的观点是_____。
A: 考虑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力是错误的
B: 应当关注儿童成才培养过程中智力和非智力的全面发展
C: 科学家的成功归根结底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D: 只有提高儿童智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态度理解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态度理解题。文段首先提出一种观点,即儿童成才要发展智力,但是下文立即否定了此观点,并举出例子来证明观点的片面性。由此我们可以推出儿童培养过程中智力和其他(非智力)因素应该得到全面发展。A、C项都不是作者的观点,而且过于绝对;D项表述明显和原文内容相悖。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在古代,每逢战乱,手艺人都会成为战争双方争夺的对象,这是因为手艺人掌握着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技术,他们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如今,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了手工技能,成为当今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但传统工艺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而提升,继续服务于大众。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与现代科技联姻是传统工艺发展的有效途径
B: 任何时代,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社会生产力
C: 现代科技的进步对传统手工艺产生的深远影响
D: 现代科技可以解决制约着生产的传统工艺难题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通过对比传统手工艺在古代和如今对生产力发展的意义,指出了传统手工艺在如今继续发展的途径,即”借助现代科技而提升“。A项的“与现代科技联姻”与此意相符,故当选。B项错在其脱离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这一主题;C、D项均为点出“借助现代科技”继续服务于大众这一核心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
5、单选题 从经济学角度看,基本问题有两个:一是激励机制问题,二是协调问题。归根到底,制度是用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解决就是好的制度。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标准的制度,当人们脱离这些基本问题,简单地套用某些概念的时候,就套出毛病来了。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解决激励机制与协调问题的重要性
B: 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一种制度
C: 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D: 制定制度的根本目的与评价标准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由提问标志词“意在”可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通过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引出主体词“制度”,并进一步阐述了制度的目的是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同时阐述制度的评价标准,故D选项符合题意。A、B、C三个选项没有抓住主体词以及文段的关键点,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