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有的人则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而这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人士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邹韬奋先生发表了仅33个字的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_____。
A: 简短的演讲,如邹韬奋的一句话演讲含义深刻,有着强烈的表达效果
B: 一句“战而不屈”准确地勾勒出鲁迅先生的战斗风骨
C: 一个“战”字包含着人们对鲁迅先生多少敬仰和赞誉之情
D: 许多无耻的文人不仅“不战”,还要奴颜婢膝;而先生却是横眉冷对,铁骨铮铮
2、单选题 古代将外来词汇彻底汉化,与今日让外来语华洋杂处两种手法,_____,无非都是因势利导,力求达意传情_____,以受众的理解为第一要务,并无优劣之分。填入括号内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背道而驰简洁
B: 南辕北辙精炼
C: 异曲同工简捷
D: 殊途同归便捷
3、单选题 教育产业有其社会公益性,国家无可推辞地应担当起0-16岁儿童和青少年的培养和教育的义务。此阶段的教育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为副。这16年中的滚动消费将不小于房地产。城市的一个孩子一年平均一万元的教育投入,16年就有16万的基本投入。全国15岁前的人口就有2.5166亿,占全国人口19%。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_____。
A: 教育产业应坚持公益性
B: 我国教育消费市场匹敌房地产
C: 国家对儿童青少年教育投入巨大
D: 义务教育为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4、单选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_____
A: 介绍书院教育的形成背景
B: 说明书院教育的组织形式
C: 阐述书院教育的功用及特色
D: 论述“书院”一词的语义变迁
5、单选题 如果我们只把过去的一些文件逐字逐句照抄一通,____,更谈不到正确地解决什么问题。那样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也只能是违反毛泽东思想。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_____。
A: 那就连一般问题也解决不了
B: 那就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C: 那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D: 那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