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亿美元,同比增长4.29%,增幅较前9月有所提升。
进口整车方面,1-10月,汽车整车共进口95.39万辆,同比下降1.68%;进口金额391.61亿美元,同比下降4.40%;降幅较前9月分别减缓4.39个百分点和5.30个百分点。在汽车主要进口品种中,越野车进口40.21万辆,同比增长4.80%;轿车进口34.65万辆,同比下降10.51%;小型客车进口17.70万辆,同比增长17.77%。上述三大类汽车品种共进口92.56万辆,占汽车进口总量的97.03%。
出口整车方面,1-10月,汽车整车共出口78.12万辆,同比下降8.25%;出口金额104.97亿美元,同比下降7.67%。在汽车主要出口品种中,轿车出口34.44万辆,同比下降17.40%;载货车出口24.16万辆,同比下降10.50%;客车出口13.69万辆,同比增长33.36%。上述三大类汽车品种共出口72.29万辆,占汽车出口总量的92.54%。
此外,1-10月摩托车累计出口829.86万辆,同比增长2.70%;累计出口金额44.20亿美元,同比增长4.80%。
111.2012年1-10月,全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口额约为( )。
A. 616亿美元
B. 664亿美元
C. 666亿美元
D. 1280亿美元
112.2013年1-10月,越野车进口数量约占汽车整车进口量的( )。
A. 19%
B. 36%
C. 42%
D. 48%
113.2013年1-10月,全国汽车整车出口金额比整车进口金额( )。
A. 多22.29亿美元
B. 少22.29亿美元
C. 多286.64亿美元
D. 少286.64亿美元
114.2013年1-10月,汽车整车出口的平均单价约为( )。
A. 1.34万美元
B. 2.29万美元
C. 3.61万美元
D. 4.1万美元
11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3年1-10月,轿车进口数量比出口数量略多
B. 2013年1-10月,摩托车出口的平均单价同比有所下降
C. 2013年1-10月,汽车整车的进出口数量同比都有所下降
D. 2013年1-10月,摩托车累计出口数量比上年同期约增加了22万辆
三、根据下列资料,回答116-120题。

2011年农村家庭收入结构 单位:元

116.2011年,农村居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同比增长幅度约比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的同比增长幅度高( )。
A. 6个百分点
B. 9个百分点
C. 12个百分点
D. 15个百分点
117.2011年,农村居民高收入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约是低收入户的( )。
A. 4.68倍
B. 4.95倍
C. 5.12倍
D. 5.37倍
118.2008-2011年内,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上年相比增长最快的年份是( )。
A. 2008年
B. 2009年
C. 2010年
D. 2011年
119.2011年,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相比,收入结构中,相差最大的是( )。、
A. 人均工资性收入
B. 人均家庭经营收入
C. 人均财产性收入
D. 人均转移性收入
1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07-2011年,农村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与高收入户的差距呈扩大趋势
B. 2011年,只有高收入户的人均转移性收入超过了农村家庭的人均转移性收入
C. 2011年,各收入等级分组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均为最大
D. 2011年,在低收入户中,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例最低
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行测B卷真题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1.B,这一题考察的是成语辨析。此题应该从第二个空入手,文段中先是提到“从芦山回望玉树,回望汶川”,最后又提到“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又生生不息”,前后照应,说明中国民族历经苦难,而百折不挠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与语境相符。视死如归语意过重;不屈不挠是说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但没有体现多次经历挫折;勇往直前是说勇敢地一直向前进,是人的主观态度,没有体现苦难与挫折。因此应该选B。
2.C,通过第二空入手,应填场面壮观,宏伟、宏达、雄伟与场面均不能搭配。再将第一空带进去验证符合,因此应该选C。
3.D,寻找照应点。第一空,“他们基于自己的需要,根据对情形的判断和理解采取行动。”填独立最为合适。再通过第二空,要填的词语跟文化搭配应该能与后面的“有效沟通,消除隔阂”对应,填共享最为恰当,因此应该选D。
4. A,此题应该从第二个空入手。首先很容易排除CD两项。无视和轻视两个词都有主观上瞧不起的意思,不符合语境。其次区分AB两项。 “忽略”一般是无意识的疏忽,而“忽视”多是指有意识的不在意不重视某些事情。因此综合辨析应该选A。
5. B,第一个空作者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因此应该填一个中性词。循规蹈矩为贬义词,排除C。周而复始是指事物循环往复,不符合语境,因此排除D。第二个空“整理”是指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而挖掘是指深入开发,探求。文段是说从缺乏直接相关性的数据中得到信息,仅仅通过整顿是不够的,还需深入探究,因此应该选B。
6. B,此题可以从作者的感情倾向上入手。作者对这段精神之旅的描述是“充实”、“富有”,因此可以判断作者是积极地感情倾向。因此从第一个空看排除AD。再看第二空,两个词都可以指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心中犹豫不决的意思这里。但这里填徜徉更合适,因为对应后文“心甘情愿地进行着漫长儿苦涩的精神之旅”,徜徉还有一层安闲自在地步行的意思,彷徨并没有。因此应该选B。
7.A,通过首空寻找照应点,文段出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排除B、C。解决难题偏于口语化,破解更为恰当。第二空结合语境释放潜能更为恰当,因此应该选A。
8.C,“更多人能开上汽车”属于物质领域,用“发展”;“更多车主会遵守规则”属于精神领域,用“文明”,因此应该选C。
9.D,开玩笑对应严肃,“甲骨学”“敦煌学”是举例,之间用的是“或”,所以不能选三足鼎立,因此应该选D。
10. B, 根据信息“单纯地由于人的作用导致生态困境而拒斥人的活动”可知最合适的成语为“因噎废食”,因此应该选B。
11. C, 养老之痛,不能用揭露、暴露,该两词属于贬义指向搭配。折射是非直接相关主体,影射是直接相关主题,且加剧和窘境搭配,因此应该选C。
12.B,第一空迅速排除左顾右盼,颇有微词程度过重,属于批判词义,相濡以沫搭配更不恰当。并行不悖强调不干扰,如影随形强调伴生,因此应该选B。
13.D, 结构本身不能和稳固和稳定搭配,文后有期待奇迹发生,所以用祈求。因此应该选D。
14. D, 第一个空对应文段后面对汉字的整理,所以应选一个主观性的词语,排除A、C,第二个空,“规范汉字”是固定搭配,因此应该选D。
15. D,这是一道包含实词和成语的综合辨析题。第一个空后接“流逝时光”,故憧憬不合适,憧憬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排除B。第二个空是说艺术设计上运用“怀旧情结”的现象,这里用“返璞归真”适合语境,而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都是指与众不同,而文段当中并没有与其他设计比较的意思,故用在此处不合适。因此应该选D。
16. A, B项哨卡[shào qiǎ]有误,C项面面相觑[miàn miàn xiāng qù]有误,D项粗糙[cū cāo]有误。因此应该选A。
17.C, 减-简,耻-齿,急-及,因此应该选C。
18.A.②句提出文段主体“多肉植物”,作为背景,适合做首句,①句分析原因,提出浆液的重要性,③句论述有了浆液后所带来的好处,先①后③,因此应该选A。
19.B,①句“事实上”不适合做首句,确定首句为③,⑤②围绕“宗亲长老”展开,捆绑,因此应该选B。
20. A, 题目中的①、③、⑥句都提到了楼市格局,有同样的词语出现时说明话题有衔接,因此应该考虑这几个句子是否可以捆绑在一起。而⑥局先承接了事实清楚不过,因此应该在此句前说明事实。而①、③并没有具体说事实是什么,只是对下文进行铺垫。因此应该①、③句捆绑,而⑥应该出现在①、③之后并且在中间介绍楼市格局的事实。因此应该选A。
21. B, 分总结构,阐述现状-提出呼吁,根据最后一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同义替换选B。A、C、D均围绕文章的现状问题展开。
22.A.本文重点在“其实”之后,作者反对的是根据创作者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来判断作者本人的人品及思想。因此应该选A。
23.D,本文重点在“然而”之后,必须引导对策,必须要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因此应该选D。
24.A,B项表述与原文“获得成功的几率就大”不符。C项中“能够成大事”这一确定性表述和原文“往往胜出在沟通、组织与行动的综合素质” 不符。D项表述文段中没有提及。因此应该选A。
25.B, 这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主要是说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市场健康发展,论述涉及到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A和C只涉及了一个主体,而D项对两者关系的概括不够全面,因此应该选B。
26. C, 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文段阐述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文段第一句介绍了团购行业的发展情况,属于背景铺垫。后面“分析师认为……”是文段的主题句,概括起来说就是团购行业的发展趋势,第三局是进一步解释说明由此趋势带来的结果。因此应该选C。
27. B, 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主旨句,重在“但是”之后的内容。因此应该选B。
28. D, A、C项在文段中没有提及。B是概括文段主要内容,而D项才是适度引申项,是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因此应该选D。
29.D,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主旨句,重在“可正因为此”之后的内容,说明的是D选项的内容,A选项属于引申,为无中生有项,本文为主旨概括,优选主旨项。因此应该选D。
30. B, 此题属于意图判断题,文段重点在于殊不知后面,表示转折,转折之后是重点,告诉我们我们信赖有加的感官事实上也会“欺骗”我们,我们所感知的有可能并非真实世界的反映。这道题的行文脉络非常明显,首先提出部分人认为的错误观点,然后转折之后引出文段的重点,最后通过观点援引部分加强论证,因此应该选B。
31. B, 此题属于意图判断题。该文段的论述主题是阅读,通过这个直接可以排除最后一个选项,整个文段在关联词的转折之后批评阅读只是为了获取碎片化,表面化的信息,过分重视实用主义,过分强调阅读效果,A选项具有迷惑性,但是深入思考只是其中之一,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C选项和文段重点无关。因此应该选B。
32. C, A选项错在一些著名僧侣,而文中明确指出是大批学者、僧侣;B项错在韩服在形制上模仿的是明朝服饰。D项错在“衣服令”是日本模仿唐朝的服饰制度。因此应该选C。
33.A, 该题型是对言语传统题型分类的超越,提问方式十分新颖,与逻辑判断的提问方式结合紧密。其实质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的第一句点名主旨,老人模式是根据用户反馈倒逼出来的,强调的是产品的研发重在考虑消费者需要什么。因此应该选A。
34. A, 此题属于意图判断题.整个文段的重点都在讲符号化思维大大简化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教育的复杂性。文段是在批判符号化不合理性,A选项符合文段,其他几个选项可以利用主体排除法予以排除。
35. C, 细节理解题选项代入原文一一对应,按照择优选择的思想,A选项可以对应到文段的第三句话,B对应到文段的第四句话,D选项对应文段的最后一句话,这三个选项分别都能在文段当中找到照应点,所以此题选C。
※※※第一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数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