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新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
1.甲某为A国国家总统,乙某为B国国家副总统,丙某为C国政府总理,丁某为D国外交部长。根据条约法公约规定,上述四人在参加国际条约谈判时,哪一个需要出示其所代表国家颁发的全权证书 ?
A.甲某 B.乙某 C.丙某 D.丁某
答案及解析:B 全权证书,是一国主管当局所颁发,指派一人或数人代表该国谈判,议定或认证条约约文,表示该国同意受条约拘束,或完成与条约有关的任何其他行为的文件。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谈判缔约,或使馆馆长议定派遣国和接受国之间的条约约文,或国家向国际会议或国际组织或其机关之一派遣的代表,议定在该会议、组织或机关中的一个条约约文,由于他们所任职务,无须出具全权证书。故不选A、C、D项。
2.(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发射升空成功
3.S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本市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谢某、王某抢劫案后,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S市中院应当作出下列哪种处理?
A 开庭审理,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B 交犯罪地基层人民法院审判
C 指定其他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D 退回S市人民检察院,由检察院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答案为a刑诉解释第四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而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的普通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后,认为不需要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可以依法审理,不再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
4.内陆河:塔里木河
5.蜂鸟:鸵鸟
马尔马拉海:珊瑚海 (最大 最小问题)
6.某市甲区居民徐某未经批准在乙区非规划区内建房,被乙区城建局勒令拆除。徐某不予理睬,乙区城建局欲申请法院强制拆除,应向()提出申请。
A.甲区法院B.乙区法院
C.该市法院D.甲区和乙区法院均可
选b,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以不动产所在地法院受理
7.在最近一部以清朝为背景的电影中,有男主角抽香烟的镜头,而香烟在那个年代尚未出现。然而因为看电影的人明显对这些不在意,因此对于大多数电影观众来说,这一错误显然不会影响该电影在其他方面所揭示的任何历史真实性。如果正确,最能削弱上述结论的一项是(d
)。
A、尽管电影描述了许多未经证实的事件,但它因为描述历史事件合乎情理而受到了赞扬
B、表现男主角抽香烟的电影场景是对于该电影情节至关重要的场景,并且部分场景在倒叙中被第二次放映
C、历史电影的制作者,通常在历史的真实性和保持素材让现代观众可接受的需要之间做妥协,就像演员们的说话方式一样
D、在这之前的一部描绘唐朝时代的影片展现了一个官员抽香烟的场景,这一历史性错误被许多大众性的影评文章所嘲讽
此题系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试卷,正确答案为:B
解析:本题属于削弱形试题,有相当的难度,要求透过表面的内容,找出能够削弱核心观点的选项。材料试图被削弱的核心观点是,电影中的吸烟镜头不会影响其历史真实性。A是一个支持型的选项,因为如果A成立,则正好说明错误不会影响历史真实性,不能选。C项也是一个支持性的选项,说明电影制作者这样做是无奈的,情有可原,当然不会影响其在观众中的良好效果,不能选。D项是有相当的迷惑性,它是用举例的办法来间接说明类似的错误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显然是一个削弱形的论断,容易误导很多考生选择此项,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优化的问题,要看清问题的要求,是最能削弱,不是一般意义的能够削弱,比较选项B“至关重要”“第二次放映”容易知道答案是B因为D是讲别的例子,都不是本部电影的事实,而B项所说的正好是本部电影的关键缺陷,因此正确答案是B
数学题:
7/8,5/8, 13/32,( ), 19/128
答案为:1/4
解析:分母倍数 分子加三
4/4,7/8,10/16, 13/32,(),19/128 字串3
母亲和女儿现在的年龄之比是20:11,四年前的这个比例为2:1,问5年后母女的年龄之比为多少?
A:5:3
解答:设母现在年龄为 x,女儿为y。得
x/y=20/11 ......... (1)
x-4/y-4=2:1 ........ (2)
解得x=40,y=22.
则五年后为45/27=5:3
选(A)
盒中有四种颜色的棋子(暂且是红、白、蓝、绿吧)各10颗,为了保证同时拿出一些棋子每种颜色的棋子各一颗,问至少需要一次拿几颗棋子?
A:XX B:XX C:5 D:7
选c,5颗。
字串2
13/12;14/13;15/14;16/15哪一个最大?
字串9
一项工程甲3天完成,乙6天完成,问两人一起做,几天可以完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唐?李商隐《无题》
诗人这两句诗显然是在写自己的爱情遭遇。他同自己的爱人分处两地,不能相见,所以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尽管不能相通,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即指此而言。古书记载,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一点通”的想象也由此而来。
这首经典佳作里的颔联常被我用以慰籍自己的思念之情。有钟情之人,虽不能相守,却可以有灵犀之心遥托温暖,其实也是一种知足的幸福。试想,这世上,能让你所爱且可心有灵犀者又能有几人?也许你抑郁一生也无可企及。情感的最终境界是可以和所爱的人相依相守,若不能相依相守,也只好以灵犀相通聊以安慰,给自己更多的勇气去期待明天。
字串7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说不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 字串3
(演绎推理)有经验的飞行员比新手在学习驾驶超轻型飞机时更困难。由于习惯于较重飞机,有经验的飞行员在驾驶超轻型飞机时,对风的影响没有足够的重视。
据此可知较重飞机:
A. 比轻型飞机容易着陆
B. 不像超轻型飞机那样受飞行员欢迎
C. 比超轻型飞机在风中易于控制
D. 比超轻型飞机更省油
选c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99~102题。(03年国家真题)
继19世纪的报刊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1993年因特网开始向公众开放,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在我国,除传统媒体如《人民日报》等纷纷上网办电子版外,许多网站的新闻味越来越足,第四媒体正在崛起。专家们预言,10年到20年内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理由是,广播问世38年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则用了13年,因特网只用了4年。 字串4
因特网作为一种媒体,优势十分明显:全球一网,信息无限,时效更快;文、图、动画、声音等合为一体;每个人可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发表意见,每一个新闻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随时向全世界发布新闻。对于
21世纪的第四媒体,有的专家这样描述——这是一张个性化的电子报纸,它是一个带超薄型大平面显示版的移动式网络计算机,不仅有图文声情,甚至扩展到三维空间,它以我为中心,按照受众的需要进行信息项目自主选择、组织。有的专家称之为“我的报纸”。
字串2
现在,第四媒体还只是一个小弟弟。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更多、更快的东西。多数公司只因为这是一个潮流才不得不坚持,一些小报已经停止了电子版。调查表明,关于克林顿诽闻的“斯塔尔报告”,只有22%的人是在网上了解到的。这说明因特网在现在的传播中并不占较大比例。有的专家认为,网络媒体应争取远距离受众,提供交互式服务,满足共性前提下的个性要求。有的专家则认为第四媒体首先要做的;是为争取到生存所需的关键数目的受众而努力。
99. 对1998年5月提出的“第四媒体”的概念,解说最准确的是:
A. 多媒体
B. 电子版媒体
C. “我的报纸”
D. 开放的网络
100. 对因特网的优势,本文所强调的主要是:
A. 更能满足个性要求
B. 将在21世纪起主导作用
C. 尽现了传统媒体最主要的优点
D. 全面影响21世纪的人类生活
101. “即使在美国它也还不能提供比印刷版更多、更快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
A. “第四媒体”概念的提出,只是一时的潮流而已
B. 在美国的各种传媒中,“第四媒体”的地位下降了
C. 因特网的使用者有限,传统媒体仍是信息传播主渠道
D. 因特网实际没有“信息无限”和“实效更快”的优势
102. 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第四媒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B. 作者认为,在10~20年内,“我的报纸”将成为主导传媒
C. 一些小报停止电子版的主要原因是,“受众”数目不足
D. 第四媒体倘不能实现赢利,就很难真正取得成功
99. D 100. A 101. C 102. B
阅读以下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不象诸如行星的运动、光的行进等物理现象,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从未归纳为严格的自然规律,也许永远不会。有许多人坚持,对人类的行为研究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也就是说不能再普通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解释和判断任何给定情势的人类行为。但是,生命并是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特殊情况,生物的行为也是完全可以解释的,假如所有的因素都知道了的话,难处就在后面那个短语所说的。所有的因素都知道是不可能的,因素太多了、太复杂了。然而,人类能够了解自己,对此无需绝望。在获得对人类自己的复杂精神的更好的知识方面存在着广阔的天地。即便我们决不会到达这一道路的终点,我们还渴望沿着它走很长的一段路程。
字串5
不仅因为问题特别复杂,而且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时间也不很长。现代物理学出现于1600年,化学出现于1775年,而“实验新理学”这一更为复杂的研究仅仅从1879年开始,德国生理学家冯德在这一年建立了第一个队人类的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冯德先生主要兴趣的是感觉以及人感知周围世界的新界方式。
几乎与此同时,兴起了应用于一个特定方面的人类行为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把人当成一种工业齿轮。188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开始测量做某一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泰勒是头一个“效率专家”,象所有效率专家一样,倾向于看不见停表之外的价值,在工人中是不受欢迎的。
1、“生命并不是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例外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
A.生命只是在例外情况下不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B.生命只在例外情况下受自然规律支配
C.生命不受自然规律支配
D.生命受自然规律支配
2、“后面的那个短语”指的是()
A、生物的行为也时可以解释的
B、假如所有因素都知道的话
C.所有的因素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D、因素太多了,太复杂了
3、泰勒在工人中不受欢迎的原因是()
A.他的研究忽视了人类行为的其它方面,因此,只能把工人当作一种工业齿轮。
B.对某一特定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测量得不够准确,影响了工人的利益。
C.减少了所需要的工作时间,造成大量工人失业
D.单纯追求工作效率,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
4、下面对文章观点概括不符合作者见解的一项是()
A.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
B.生命行为从未归纳为严格的自然律
C.人类对自身不如对自然现象的了解那样多的原因,一是因素太多、太复杂,而是研究的历史也不长。
D.生物行为有可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并归纳为自然规律
5、文章第二段主要想说明的是()
A.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时间很短
B.实验心理学从1897年开始研究的
C.冯德建立了第一个人类行为研究的实验室
D.冯德对人类行为的研究很感兴趣
参考答案:1、D 2、B 3、D 4、A 5、A
真题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版《★2006年4月新疆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部分》真题及1200套国家及各省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