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
“德国制造”125年的历史就像一个童话,它是德国在“二战”后崛起的密码,世界金融危机中挺立不倒的依靠,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的答案。100多年中,任何一件“德国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当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外包,自己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美国《新闻周刊》曾在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中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有专家认为,德国的制造业与美英制造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德国重视以人为主导的生产,而美英重视资本为主导的生产。在金融危机期间,美英国家的制造业部门大量裁员,而德国政府通过政府扶持和补贴等手段,尽量维持制造业就业稳定。因为资本没有思想,人才有,工程师一旦被解雇就再难重返岗位了,这是危机过后德国的研发密集型制造业能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
6.克里斯蒂安是德国勃兰登堡州一个小企业的木工。他初中毕业后,面临的选择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进入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我和父母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和家庭条件后,决定上职业学校的木工专业。”克里斯蒂安介绍说,“在德国,经职业技术培训后的技术工人待遇很高,也很受尊重。我16岁上职业学校时,每月就能挣400欧元,足够自己生活了。再过两年我就有资格参加高级技师考试,26岁我完全有可能成为高级技工。”德国大学学制较长,一般6年,克里斯蒂安的初中同学大学毕业后起码26岁,6年大学的开销最少4万欧元,毕业后还一贫如洗的时候,他的存折上已经有5位数字的存款了。
德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000多所,除了30%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费用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培养一名职业学校学生每年平均花费1.5万欧元,而普通学校的学生只是这一费用的三分之一。另外,企业还提供实习场所,并发给学生每月500至800欧元不等的生活费。德国《职业教育法》中,对参与职业教育企业的资格、设备、场所等方面都有所规定,能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表明了企业的水平,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荣誉,当然企业也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或愿意亲自培养人才,对一些企业来说,购买培训设备、找人实施培训的费用十分昂贵。于是,一些专门帮助企业承担学徒“校外培养”任务的职业培训中心应运而生。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中心就培训什么。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德国联邦政府主要负责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职业教育学校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事务则落到各联邦州的头上。同时,联邦州还需监管商会活动,因为商会在职业教育中承担了监管企业、证书发放等重要任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坚力量,企业有必要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工商联合会和手工业协会两大协会负责监管企业,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登记培训合同、管理考试等重要环节。此外,商会还会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在企业与学徒产生纠纷时充当调解人角色。法国总统曾感慨地说,德国每年要向西欧出口很多产品,但看来还应该出口另一种产品,这就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制度。
7.浙江Z公司新品线组长老梁,利用3个月的工余时间,经过100多次反复的试验,攻破了“丝攻短牙(拔牙)项目”,让该公司每年仅这个工序就节约了10多万元的生产成本。“作为生产工人,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合格率。我这样做,只是坚持我的工作准则,尽量降低产品的废品率,节约生产成本。”老梁这样理解自己的自主创新,“我是通过这种创造性劳动体会到了更多的价值。我们工人不该只是流水线上的生产工具,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个充满创造性的个体。其实只要给我们工人一个杠杆,我们同样能撬动地球!”
宝钢集团以全国钢铁业6%的产量,实现了全行业约30%的利润。有何秘诀呢?“职工是企业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宝钢集团董事长说,“宝钢式创新的最大特色是‘蓝领创新’,每天产生专利4件,五成由一线工人创造。”工人发明家孔利明20多年来,为宝钢解决各类设备的疑难杂症,主导生产工艺改进,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达上千万元。“我的大学在宝钢。”这是孔利明的肺腑之言。出身钳工的卢江海在孔利明的带动下,立足本职岗位搞专利研发,成为宝钢的“金点子大王”,一年内他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项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宝钢的职工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逐步形成深入的创新体系和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还建立了全覆盖的创新激励体系,职工创新奖励从10元到100万元。“机器不能代替人,中国工人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力量的,关键在于怎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上海市总工会主席认为,宝钢“蓝领创新”,就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依靠职工的最好诠释。
二、作答要求
1、假如你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对“给定资料1-2”反映的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20分)
要求:问题全面准确,对策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400字。
2、“给定资料6”中提到“德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请结合“给定资料6”,谈谈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取得成功的原因。(15分)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
3、“给定资料5”中有学者指出“制造业是未来经济繁荣的关键”。请结合“给定资料5”,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25分)
要求:内容全面,认识透彻,表述准确,不超过500字。
4、请以“新时代的工人力量”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
答案解析:一、假如你是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请你对“给定资料1-2”反映的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纳,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20分)
要求:问题全面准确,对策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400字。
【^91考试网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阅读题目,首先可以确定作答任务是归纳“新时代工人面临的种种问题”,并需要“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其次,确定作答范围,本题的归纳问题的作答范围是要根据“给定资料1~2”,提出对策建议的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6~7”;最后,要注意作答要求,本题要求答案要问题“全面准确”,对策建议“具体可行”,字数不能超过400字。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给定资料1主要讲述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人内涵的变化。在本条资料的结尾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本题中的归纳问题主要来自于给定资料2。给定资料2第二段的“由于植被稀少,工业园区被巨大而又沉闷的灰色笼罩”指出了新工人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给定资料2第四段的李姓男员工和小王两个人的话,“我们四周是高高的围墙,还有铁丝网”“有时我会想,我们是不是和电影中的夏尔洛很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我们!”“对自由、个人尊重越来越重视”指出了新工人面临的问题:一是工作环境不自由;二是缺少关心。给定资料2第五段的“中国工人获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认同,却没有在中国获得普遍的认同”“中国的工人,现在基本成了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中国的工人,需要时代的认同,需要社会的尊重,还需要有发自内心的骄傲”。这说明,新工人面临职业技能低和社会地位低的问题。
给定资料6借助德国的克里斯蒂安的故事,向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启示。给定资料6第二段的“德国制造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另外,企业还提供实习场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荣誉,当然企业也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职业培训中心也应运而生”。这启示我们:一是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二是要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以及发展职业培训中心。给定资料6第三段的“无论是联邦政府、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这告诉我们:要建立政府、企业、工商协会协同合作的职业培训制度。给定资料7的两段分别介绍了老梁的自主创新和宝钢集团的依靠职工实现利润的事例,这启示我们:要树立企业职工自身的积极性,建立创新激励体系。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对以上进行合并、加工,梳理作答逻辑,即可得到答案。考生要注意答案既要有对问题的概括,又要明确提出对策,要主要问题与对策的一一对应,同时注意作答字数。
【参考答案】
问题:一是技能不高。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教育,基本是流水线操作者。二是工作环境缺少自由。工业园区内围墙及铁丝网,戒备森严,使工人感受不到自由。三是社会地位低。在一些人眼中,工人是不需要多高技术的作业者,得不到普遍认同和尊重,工人缺少尊严。
对策如下:一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缩减技能培训费用,引导人们参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使其赢得社会尊重。
二是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督促企业不断更新培训岗位,对提供培训场所的企业给予荣誉和补贴,由工商协会监管企业。政府、企业、工商协会各司其职,培养技术型人才。
三是引导企业建设人性化管理制度。丰富员工文体活动,加强内部交流,引导企业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是调动企业职工自身的积极性,建立创新激励体系。加大企业职工自主创新奖励额度,逐步形成深入的创新体系和协同创新机制。
二、“给定资料6”中提到“德国制造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国家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请结合“给定资料6”,谈谈职业技术教育在德国取得成功的原因。(15分)
要求:全面准确、逻辑性强,不超过200字。
【^91考试网解题思路】
阅读题干,审清题意
通过审题可知,题干要求“根据‘给定资料6’分析归纳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的原因”,为作答提供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6”;二是作答内容为“分析归纳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的原因”。要求中提到“条理清楚”,因此,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答题结构。另外,还要注意字数不超过200字。
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既然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6”,那就需要了解“给定资料6”讲的是什么,从中可以提炼哪些要点。
通读“给定资料6”可知,“给定资料6”讲的是德国的职业教育情况。在资料中,与作答内容相关的要点包括:职业培训的费用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企业提供实习场所,给学生发生活费;德国《职业教育法》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资格、设备等都有所规定;企业会享受到国家的经费补贴;无力或不愿培训时,由职业培训中心帮助承担“校外培养”任务;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和工业界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各司其职,目的只有一个: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职业教育设定课程,为教职人员提供资金支持等;监管商会活动;监管企业、证书发放;不断创新、更新职业培训岗位,提名专家参与规则制定,并提供一定的培训补贴;监管企业,包括核实企业培训资质、监管企业培训等重要环节;为企业培训提供咨询,调解企业与学徒产生的纠纷。
加工要点,组织答案
分析以上提炼出来的要点,职业教育在德国成功是因为政府和工业界的共同作用,具体分析时,应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商会和企业四个方面组织答案。最后,将要点用简洁的语句,全面、准确地写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
原因:德国政府和工业界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保持德国竞争力为目的。
联邦政府:搭建合理的法律框架,认可培训岗位并对培训、创新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联邦州:为职业教育设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