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04年云南省省级直属单位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6-03-13 12:25: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2004年云南省省级直属单位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满分:100分 时限:12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申论材料

    1.在中国,城市和农村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一眼看上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不相上下,高楼大厦、磁悬浮列车、信用卡、来自巴黎的时装……这一切甚至让初次来访的外国人为之惊叹,但一走进人口占中国总人口2/3 的农村,人们往往看到的是连公路都没有通的村庄,农户家里没有电话,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

    2.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的经济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城市发展却更快,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近年来还有扩大之势。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2002 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3.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76元,实际增长4.8%。两者比例是3.11,大于2001 年的2.91。而在1993 年,这一比例是2.471。全国人大代表、原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说,如果考虑到农民纯收入中四成是实物折抵的收入,还有两成用于预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民可自行支配的货币收入不超过1000 元。自1997 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平均只有3.94%,来自种粮的收入则为负增长。

    3.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在世界各国都是存在的,但是中国城乡收入差别之大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根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某日前披露的数字,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51,而亚洲各国一般在(1.52.0)1。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收入比平均约为1.51,中国是世界城乡收入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之间的这种鸿沟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4.中国农村的就业压力极为严重,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尖锐,需要转移及愿意转移的劳动力数以亿计。全国农村仅有约2 亿多亩耕地,最多2 亿劳动力即可经营好,除去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外,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估计在4 亿人左右。这就造成:一方面,农村人均占有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差异的结果。据统计,城市每个劳动者平均占有资金比农村高出5 倍多,城市劳动生产率为农村的4.7 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正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增大。由于农村的劳动供给量大于城市的劳动供给量,而且农村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的劳动与资本的比例,所以农村必定是劳动的净输出者。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某说,据统计,从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2394.6万亩耕地,至少有3400万农民因征地失去或减少了耕地。按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20002030 年的30 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 万亩以上,失地和部分失地农民将超过7800万人。

    6.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是一种身份制度,也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主要体现。

    城乡二元结构实际上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一个“社会”由城市居民组成,一个“社会”由农民组成。国民被分成具有不同户籍身份的城市人和农村人。他们在接受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劳保福利、住房、就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待遇。这种差别待遇,曾是社会认可的正式制度安排。城镇居民的户口本象征着正规的城镇户籍管理体制,意味着永久居民及其相应的权利。城市居民与农民相比,前者有收入较高的工作职位,享受城市常住人口的防暑降温费,享受着医疗费用上的优惠以及孩子在入学上的特殊照顾等等;后者在户籍制度的束缚下,很少与外界交流,基本上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了他们不变的生活写照,遭受着强劳动低收入、儿童失学、交通不便、就医困难等问题的困扰。

    7.低收入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农村居民身份,他们很少能获得城里人所享有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对外来劳动力管理较为规范的城市。如北京、济南等,目前实行暂住证制度,这些农村来的劳动力首先必须获得暂住证。和旧的身份制度相比,它依旧保留着某些身份制的特征。外地农民首先必须花钱在附近村庄上租用民房,还要交纳卫生管理费、治安管理费等等。外来农民很难进入城里人的社交圈子,很少能够和当地居民交友,极少读书。外来农民所从事的职业多为城里人不愿从事的体力繁重、环境艰苦、条件很差的工作。他们与城里人相比,虽然都同处一个城市,但在经济收入、生活景况、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却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另类群体。

   8.农村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后许多新兴行业急需补充大批劳动力,许多脏、累、收入低的工种无人问津,民工进城补充了这个缺口。仅建筑行业而言,绝大部分就是农民工。他们以廉价的劳务支援了流入地的经济和城市建设,促进了流入地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成千上万的民工一下子涌进城市,也会给城市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相当多的社会问题,例如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巨大压力。由于农民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造成许多农村的责任田未能精耕细作,甚至抛荒、弃耕。

    农民跨区域大量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诸如公交、住房、供水、医疗卫生等设施的负荷,给城市规划、建设、交通、户籍、治安、市容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盲目外出打工的一部分人甚至沦为罪犯。此外,民工流动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加剧了城市就业矛盾,带来了计划生育等诸多问题。

    9.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最大的隐忧。中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消费“断层”。在城市已经达到“需求饱和”的许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却因收入低下而不能够形成“有效需求”,从而使得产品积压,企业减产,农村市场发展缓慢,进而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消费的“断层”说到底是一种购买力的“断层”,购买力的“断层”说到底又是一种收入的“断层”和品位的“断层”,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物质层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文化档次(精神层面)差距拉大。进一步的表现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社会“断层”和文化“断层”,这或许是比表面上的消费“断层”更加严峻的问题。

    10.“农业贷款仅占全国贷款余额的5%左右,乡镇企业贷款占全国贷款余额的6%左右,而这总共不足11%的贷款创造了超过40%的社会财富,农业利用贷款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行业,我真不明白我们的银行、投资家为什么算不清这个账,给嗷嗷待哺的农业企业多输点血?”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痛心地说。当前农户取得贷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户借贷中民间借贷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我国农村“高利贷”估计有80001.4 万亿元。

    11.湖南省某苗族自治县西南的长安营乡是个典型的高寒山区乡镇,1998 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仅667 元,贫困户达60%,全乡14 个行政村有9 个不通公路,85 个村民小组有55个不通电。群众吃的是自家种植的东西,有的一年到头不知肉味。而通过近几年全乡因地制宜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奶业、高山反季节蔬菜、旅游三大新兴产业,到2001 年,全乡“三大产业”创造产值400 万元,3 年时间人均增收800 元,人均纯收入比1998 年翻了一番。

    12.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也越高。比如,上海2000 年城镇化水平在全国最高,达88.3%,上海的农民收入也居全国第一。据统计,1978 年我国城镇人口为1.72 亿,城镇化率为17.9%1992 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期。最近10 年间平均每年新增城镇800 个左右;2002 年,我国城镇人口越过4.8 亿,城镇化率上升到39.1%以上。但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要低1020 个百分点,同发达国家的距离则更大。

    13.2004 年2 8 日新华社全文播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对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增收政策落到实处。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作答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

2.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求: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 )

3.就所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用1000字左右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2004年云南省级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参考答案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20)

    ①该材料反映了当前我国存在的日益严重的城乡差别问题。这种差别反映在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工作条件、教育、健康、卫生、基础设施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②城乡差别集中体现在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结构,城乡差别及这种差别的日益扩大严重制约着城乡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③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原因主要有:传统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农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就业环境、增收条件和体制保障等。

    ④城乡差别的问题的解决实质就是要解决“三农":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

2.请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求: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30)

    解决城乡差别问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为指导,着力作好以下工作:

    ①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②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养农村优势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③繁荣小城镇经济,推进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

    ④改革传统户籍制度,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增加外出务工收入,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⑤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⑥深化农村税费、土地征用制度、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民增收减负提供体制保障。

3.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用800字左右的篇幅论证你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某项措施。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楚,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50)()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03年云南省市、县、乡申论真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