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头,也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是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楼巍的话。记者在跟踪采访中获悉,该校已经连续进行四年的感恩教育,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了很大提升。据介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组织感恩教育,从最初的给父母写家信,到现在每年过春节时向父母、老师等自己敬重的长辈讨要一句“压岁言”,虽然每年活动的形式都在创新,但感恩的内涵却一直没有变化。楼巍称,大学教育从原先的重视智力教育到能力教育,再到现在对学生进行动力教育,感恩是最容易使学生增强自己动力的一种方式。事实上,在经历感恩教育后,不少学生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尤其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9.在“襄樊停捐事件”引起的热烈讨论和激烈争论中,有些人认为:“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要让感恩之情延续传递,受助者当然更需善待社会善意。心怀感恩,才能知道珍惜,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珍惜别人患难相助的爱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社会人最朴素的道德准则。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在现实世界,感恩是必要的,因为感恩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是深远的。
对于贫困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本身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德育教育既要立足高远、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落实到点滴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体现德育教育的作用。对于贫困大学生,我们应以更加细致、耐心的方式来研究和解决存在于他们中间的问题。作为资助方的企业家们想收到这些受助大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理解,但不能简单地说贫困大学生“不感恩”。企业家应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进行这项公益事业。当前,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是帮助困难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更多的有识之士都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捐资助学活动的主办机构,应该主动在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搭建起帮助他们相互联系和相互沟通的平台。
10.一些理论工作者谈到感恩问题时说,感恩是保证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的深层底蕴。我们说,有感恩就有尊重。感恩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别人财产的尊重。而有尊重就会有敬畏,因为尊重本身也是一种敬畏的表现。而敬畏是产生秩序有效的基本条件,敬畏使秩序有了内在的约束,从而使秩序有了实在意义。所以,感恩精神深层次也体现了一种秩序精神。而秩序是保证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基本要件。我们说,感恩体现了一种公平境界。感恩实质是依据个人内心公平法则对别人付出所进行的一种回报,所以,感恩实质体现的也是一种公平人格。由于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有了个人的公平,才能有社会的公平。感恩又是爱的表现。资助是爱,感恩也是爱,资助与感恩,共同构成了一个爱的循环圈,并且二者互相促生,良性循环。而爱是人性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秩序、公平、爱三者构成了社会健康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而感恩与这三个要素在本质上都是有关联的,所以,一个国家公民感恩的程度是反映社会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尺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它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和谐。和谐始于内心,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遇到挫折时,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这些精神上的不健康因素一旦导致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可以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11.2008年2月18日,李丽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说:“我从事家庭教育以来,认识了很多家庭,认识了很多孩子,我觉得有些孩子缺少了一种感恩,缺少了一种意志力,缺乏一种抗击挫折的能力,怎么样树立自己正确伯人生观,有些孩子很模糊,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些社会人士说,现在有一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没有主动向资助人表示感激,反映出他们心目中的一些顾虑。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可能会觉得因此而抬不起头,进而不愿意公开直面资助人。其实,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心态。贫困大学生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自己目前的贫困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但归根究底要靠自己。今天有人资助自己,就应该积极地利用好这个条件,将这份资助转化成自己积极进取的动力。而不能总是感觉低人一等,或者是怨天尤人、埋怨社会的不公正。如果不改变这种消极的心态,会使自己懒得与别人沟通,难以树立起积极的追求,即使是奋斗也会觉得前途渺茫,甚至导致更加消极的后果。
12.中国科技大学学工部尹红副部长说,引导受资助的贫困生成立爱心社团,秉承“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的宗旨,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是我们学校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助学与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精进爱心社”就是由获得“精进助学金”资助的25名同学发起的,现在已有50名成员。社团成立以来,同学们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举行社团联谊交流活动,向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举办“感恩与责任”征文活动等,这个学生群体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动着、成长着。像这样的爱心社团在我们学校就有8个,它们都以设立的助学金名称命名,统一在“自强社”的管理之下。
大连理工大学自强社是在学校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的社团组织,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现今的自强社共有18个院系分社,4000余名社员。近年来,自强社不断扩大社会公益活动410余次,参与活动17900多人次,累计活动时间109500多小时。
13.2007年8月22日,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相提并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他们已经接受了高中教育,正准备迈入大学校门,按我们现在的观点,这些同学可以被视为未来的国家栋梁。对他们除了有学业上的要求,我认为还要有心理素质、品德、思想意志方面的要求。所以,我特别提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自强自立教育,宣传那些在国家资助政策的鼓励下克服困难奋斗成长的大学生。
王旭明说,无论是国家资助还是民间资助,都应在经济支持的同时考虑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他同时建议,民间资助困难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可适当调整,改变单纯给予的方式,给予的同时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变成某种契约的形式,在契约中加入受资助学生每年写几封信报告学习生活情况、报告成绩单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如果没有报告将停止资助等内容;或借鉴国家资助政策,资助的同时有一种激励机制,培养他们的报恩思想。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在人们感慨大学生要增强孝心、同情心、感恩心的过程中,家庭中的感恩教育到位,也非常重要。他说,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心的原因,除了那种功利化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书本中,并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之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的变异与迷失。
14.复旦大学设立了“爱心基金”,不仅吸纳社会资助,也是教育学生的载体。每年学生毕业时,受该基金资助的贫困学生都要向学校师生作出奉献爱心的承诺并签名:“在我留学期间,我将把每年奖学金的5%捐献给复旦,以资助家贫的学弟学妹们”、“工作以后,每年我会将工资的5%捐给复旦”……许多学生遵守承诺,不断为“爱心基金”添砖加瓦。广西大学学工处处长唐兴说,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不是一日之寒。这些负面思想正需要学校来正确引导。学校的宗旨是教书育人,不仅是在学术上,在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同样需要投入。同样本着这种“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宗旨,广西大学近年来一直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爱心与感恩之情:召开“感恩大会”,邀请先进人物演说亲身经历;组织到孤儿院参观,帮助院里的孤儿;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友好关系,撮合一对一帮扶,提供贫困生社会实践机会等。在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中,学生获益良多。
三、作答要求
1.给定资料1~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资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二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回报,不必要求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你说明:
(1)争论双方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什么?
(2)争论的焦点何在?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10分)
2.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首先绑架’”这个问题的?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满分15分)
3.给定资料5~8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请你就此做一个评点。
要求:评析集中,详略得当,字数不多于350字。(满分20分)
4.给定资料9显示:“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请根据给定资料9~14,联系实际,谈谈“感恩之情如何更绵长”的话题。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满分20分)
5.请根据你对以上给定资料的理解和体会,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
(2)守候期待感恩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字数掌握在900字左右。(满分35分)
【参考答案】
1.给定资料1~3反映: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在受助的一年多时间内没有任何“感恩”表示,被取消继续受资助资格。此事一经报道,评论纷至沓来,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认为这些贫困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应该感恩;二是认为资助者资助的目的不应是为了得到回报,不必要求受助者以一种方式感恩。观察各方观点,请你说明:
(1)争论双方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什么?
(2)争论的焦点何在?
要求:概括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200字。(满分10分)
围绕受助者感恩回报问题发生的争论,双方一个基本共识是:感恩是必要的,受助者怀有对资助者的感激之情,是受助者起码的道德底线、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应尽的社会责任。
争论焦点在于:受助者是否要以一定的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一方观点认为,受助者应以定期联系、汇报情况等方式向施助者表达感谢,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感恩心理;一方观点则认为受助者无须用那些方式表达感恩心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最好的感恩。
2.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首先绑架’”这个问题的?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满分15分)
要求受益人作出某种回应不会造成道德虚伪和慈善变质。因为受助者向献爱心者表达谢意,会让他们知道受助者是知恩图报之人,是尊重他人之人,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来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