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值的人,这是对爱心人士最大的安慰。捐助时附加条件,并不一定就是行善者要求受助者有多大的回报,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就足以让奉献者感到莫大的安慰。
合理的“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也是必要的,有利于培育受助者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将来把爱心回馈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奉献、褒扬崇高、善待爱心的和谐文化氛围,在社会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爱心互劝的良好氛围。
3.给定资料5~8表明:感恩意识的匮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从大学校长的“特别提醒”,到大学生是否“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及道德教育的某种缺失,暴露出这种结对资助的形式,确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请你就此做一个评点。
要求:评析集中,详略得当,字数不多于350字。(满分20分)
感恩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别人财产的尊重。受助者如果不知道感恩,就会使奉献之人的爱心落空,挫伤奉献者的热情,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形成和谐互助的社会风气。
造成这种不知感恩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1)教育的功利色彩愈来愈重,缺乏道德和情商教育,缺乏正确的引导,致使学生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2)一部分贫困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差,感到自卑,新态不平衡,不愿意公开直面资助人;(3)人际交往不顺畅,缺乏沟通能力;(4)在进行物质捐助的时候,缺乏心灵的扶助,没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心态。
4.给定资料9显示:“我们期盼感恩不需要书面的契约来保障,感动也不因一纸契约而‘消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请根据给定资料9~14,联系实际,谈谈“感恩之情如何更绵长”的话题。
要求:有针对性、可行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满分20分)
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无形的契约,让感恩之情更绵长,这是爱心和善行的延续传递话题,也是社会和谐发展所要解决的课题。感恩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将使扶危助困的善行义举得以延续;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做一个社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是社会和谐的一块基石。
为了感恩之情能够延续传递,必须加强对贫困学生乃至其他社会受助群体的感恩教育。以高校德育教育而论,既要立足高远、坚持正确的导向,同时也要落实到点滴之中,解决实际问题:要走到贫困学生中间认真调查,了解他们没有感恩表示的原因,针对他们与资助者不能联系或不肯联系、回报社会无门等实际问题,耐心细致地做通受助学生的思想工作,搭建施助者和受助者联系、沟通的平台,为受助者表达感恩之情、施助者了解真实情况,消除双方误会、增进良性互动创造条件;要深入倡导扶危济困的美德和价值,引导施助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公益事业,积极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这项公益事业中来。
5.请根据你对以上给定资料的理解和体会,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
(2)守候期待感恩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字数掌握在900字左右。(满分35分)
让世界少一份冷漠,多一份阳光
感恩意识的匮乏是影响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诸如接受就学资助的学生毫无感恩的表示,令师长痛心,也令施助者寒心,一些施助者取消这些学生的受助资格,有的还对簿公堂。受助者感恩意识的匮乏,让施助者对人间是否还有真情和诚信失去了信心。
“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受助者用冷漠回报恩人,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伤害的不仅是施助者的爱心,还有一个社会的崇高价值、人们患难相扶、彼此信任的和谐氛围。受助者应有的感恩回馈,温暖的不仅是施助者,还有周围的一切知情者,它所起到的良好示范和道德润滑作用,对于促进爱心和感恩在全社会范围互动,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党和政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提倡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范畴内的感恩。只有使全体社会成员学会感恩,常怀一份感恩之心,才能促进感恩与扶助的良性循环,使秩序、公平、爱作为三个基本要素,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与维护社会和谐。我们每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感恩意识,才可能有回报社会的动力;政府及相关扶助活动的组织者,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才可能将受助者的感恩意识化为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
要保证善行义举的可延续性,使爱心能够薪火相传,必须从文化建设、道德教育和扶助形式三个层面入手,采取措施。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加强以诚信意识为重点的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知礼明义、知恩图报的美德;现行的教育体制要克服功利化倾向,更加注重德育教育,将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增强感恩能力,回报社会;要转变和改进对受助者的扶助形式,变单纯经济扶助为经济与心灵扶助并重,以订立道德契约等形式,规定受助者的社会回馈义务,扶助活动的组织者要在施助者和受助者之间主动搭建联系、沟通的平台,增进双方了解与互动,引导施助者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公益事业,鼓励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让我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在自己的心田给感恩划出一块地方,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用明礼诚信、知恩图报的阳光替代所有的冷漠,为社会和谐献出自己的一份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