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我国实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1)国民生产总值(GNP):又称为国民总收入,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造的全部新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一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2012年第二季度GDP是13个季度以来首次低于8%。主要是由进口及固定资产投资(例如房地产)减缓造成的,但个人消费对GDP的拉动较大。预计第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在第三季度应该会温和升温,因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节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批复。当然也需其他一些政策的支撑:例如减税、降息等。
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
1.价值形态。
2.收入形态
3.产品形态
与此相对应,三种计算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1.生产法(总支出减中间收入)
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
3.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
【例题1·多选题】(2011年)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包括( )。
A. 剩余法
B. 生产法
C. 支出法
D. 收入法
E. 趋势法
【答案】BCD
【解析】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总支出减中间收入)、收入法(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支出法(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之和)。
【例题2·多选题】国内生产总值的表现形态有( )。
A.价值形态
B.收入形态
C.利润形态
D.成本形态
E.产品形态
【答案】ABE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三种表现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
(3)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业和本国居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人员(包括外国企业和人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
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
联系:
GNP=GDP+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例题1·单选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 )。
A.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B.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C.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D.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支出
【答案】B
【解析】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
【例题2·单选题】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 )。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财政收入
D.利润
【答案】B
【解析】国内生产总值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1)全民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或利润→上交国家,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2)集体所有制企业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四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合作事业基金→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企业基金→企业自留,工资→企业职工。
(3)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分为三部分:税金→上交国家,公积金、公益金→集体提留,个人收入→农民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也就是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1)进行再分配的原因:
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例题·多选题】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必须进行再分配的主要原因是( )。
A.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C.满来源:www.91exam.org足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D.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E.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答案】ABDE
【解析】再分配的原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家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
点击进入:2012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第六章在线测试>> 本文导航
- 第1页:第一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
- 第2页: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1)
- 第3页: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2)
- 第4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1)
- 第5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2)
- 第6页: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收支。国家预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②银行信贷,信贷作为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手段,有两个方面:一是存贷款活动本身,二是差别利率。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例如: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就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就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
【例题1·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是( )。
A.价格体系
B.国家财政收支
C.工业企业向职工发放奖金
D.银行信贷
E.服务行业的企业支付职工工资
【答案】ABDE
【解析】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
①国家财政收支。
②银行信贷。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
【例题2·多选题】(2007年、2010年)下列各项中,属于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途径的有( )。
A.生产企业提留生产发展基金
B.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
C.劳动者以其收入支付服务行业劳务费用
D.生产企业向国家纳税
E.国家调整部分产品价格
【答案】BCE
【解析】选项AD属于初次分配。
(二)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1)概念: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
(2)构成:
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在积累基金中,扩大生产基金是最主要的部分。
①扩大再生产基金,主要用于工业、农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基本建设和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
②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主要用于文教、科学、卫生保健事业的基本建设和国家行政机构、国防部门的基本建设,以及工农业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③社会后备基金,主要用于原材料、燃料和粮食等重要物资的储备,以应付意外事变和自然灾害的袭击。这部分基金虽然不直接用于扩大物质生产,但它是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正常进行必需具备的物质条件。
积累基金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必须合理加以安排。
消费基金分为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
【例题1·单选题】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积累基金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积累基金的是( )。
A.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B.社会消费基金
C.国家管理基金
D.劳动报酬基金
【答案】A
【解析】积累基金由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构成。因此本题选A。
【例题2·多选题】(2011年)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社会消费基金由( )构成。
A.国家管理基金
B.文教卫生基金
C.社会后备基金
D.个人消费基金
E.社会保障基金
【答案】ABE
【解析】社会消费基金由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构成。因此本题选ABE。
2.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积累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消费基金代表着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当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统一的。但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此消彼长。这是在劳动者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3.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安排两者的最优比例→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原则:(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社会救助(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
【例题1·单选题】(2005、2006年)社会保障是通过( )所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
A.社会捐助
B.社会成员互助
C.国民收入再分配
D.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答案】C
【解析】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种分配关系。因此选C。
【例题2·多选题】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 社会公正
E社会优抚
【答案】ABCE
【解析】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社会救助(对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
2.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改革目标: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改革的具体内容(多选题):
(1)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
(2)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3)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4)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
(5)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3.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用。
点击进入:2012年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第六章在线测试>> 本文导航
- 第1页:第一节 社会主义再生产
- 第2页: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1)
- 第3页: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2)
- 第4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1)
- 第5页: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2)
- 第6页:第四节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即:可量化。
两层含义: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是增加的;人均占有的商品和劳务也是增加的:
经济发展: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
【例题·多选题】(2011年)关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部分
B.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C.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D.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述
E.经济增长必然会导致经济发展
【答案】ABC
【解析】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中最基本、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实现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二)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劳动、资本、土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经济制度也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粗放型和集约型。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社会进步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主要的生产要素不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劳动,还包括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等。
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还有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最低化,实现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为: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第二,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科技进步对整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第三,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第四,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坚持能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综合利用;第五,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径,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例题1·单选题】(2008年)经济增长方式是指( )。
A.经济发展的目标形式
B.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式
C.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
D.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例题2·多选题】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有( )。
A.劳动
B.科技
C.资本
D.经济制度
E.土地
【答案】ACE
【解析】劳动、资本、土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要素。
【例题3·多选题】集约型增长主要是依靠( )和( )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A.资本投入
B.科学技术发展
C.劳动投入
D.劳动者素质提高
E.经济制度的变革
【答案】BD
【解析】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还有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最低化,实现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和有机构成的提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
(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它包括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
特征: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依据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其次要依据本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到需要和可能,具有可行性。
经济发展目标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还可用劳动生产率、人均主要产品占有量、人均预期寿命、死亡率、人均收入、人均居住面积、教育普及率、人口增长等指标表示。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到20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第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第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例题·多选题】(2008年)与一般的经济计划相比,经济发展战略所具有的特征包括( )。
A.指令性
B.全局性
C.阶段性
D.长期性
E.根本性
【答案】BDE
【解析】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是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
(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要点:1.“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转变政府职能;
(2)建立健全财税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政绩考核制度等方面的机制;
(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4)突出社会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例题1·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答案】C
【解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例题2·单选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D.统筹兼顾
【答案】B
【解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例题3·单选题】(2010年)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
A.经济发展
B.统筹兼顾
C.以人为本
D.全面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解析】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