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第六章课后习题:态度与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1、什么是态度?简述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一、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这种有舆论的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的总和就是道德。
2道德的社会共性:①适应全体社会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简单的共同生活准则;②同一社会中各阶级间所共有的道德准则或道德观念习俗。
3道德的阶级性。
4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二、品德的特征
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
三、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他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评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1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指出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情感的发展以及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受认知水平的制约;认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
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规律问题、道德发展过程中量和质的问题,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论,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在这个连续的整体过程中,由于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3关于教育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却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加以促进。
4、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局限性
1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同伴的相互关系的不断发展,儿童道德判断的基础便从考虑后果转化为考虑意图,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间的协作,而不是成人的教育或榜样,从而否定了榜样的作用,这是不对的。
2皮亚杰虽然揭示了道德认识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注意到了情感和意志的发展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却忽视了“行”的因素,也是错误的。
3皮亚杰所讲的“成人强制”是指一切来自儿童外部的东西,没有区分成人向儿童灌输一定的道德规则同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儿童采取一定言行之间的差别,因而绝对否定成人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可能具有积极作用,这是错误的。 4、评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研究中,系统地扩展了前人的研究,提出了体系完整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它认为,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按照一定序列从低级向高级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儿童的发展是同人的智慧发展一样,是在儿童自身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使自己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的过程。在这一定时期,儿童的道德发展就逐步到达一个新的更高一级的水平。
1公正取向的伦理道德和关怀取向的伦理道德观。
2关于“是-应当”驳论。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5、简述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处于依从阶段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
2认同,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态度与品德即形成了。
6、试述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7、简述影响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到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8、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选择阶段
自由选择
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选择
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赞赏阶段
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动
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