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生与教育 课程 教学 德育 班级管理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教育评价 课外活动 心理学: 心理学概述 感觉和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与想象 言语与思维 情绪、情感与意志 需要、动机、兴趣 能力 人格 社会心理与行为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学习的基本理论 学习动机 学习的迁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形成 学习策略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教师职业心理 教育法律法规: 中长期教育改革 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师资格条例 其他: 教师职业道德 教学技能与理论实践 新课程改革 教师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教学基本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实施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教育基础 教育理论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生活指导 学生指导 职业理念 幼儿园: 学前儿童发 展 学前教育原理 游戏活动与指导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幼儿园环境创设 幼儿园教育理论综合 幼儿园综合素质 小学: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理论综合 小学综合素质 中学: 中学教育理论综合

2023年12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诚聘海内外人才
2023-12-15 17:37:29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公务员、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基本信息

  • 发布时间:2023-12-15
  • 截止日期:详见正文
  • 学历要求:博士研究生及以上
  • 所属省份:

    重庆

    工作地点:

    重庆

  • 报名方式:

    网上系统,其他

    栏目分类:

    高校招聘重庆高校重庆科研

  • 需求学科(供参考):

    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

    公告详情

    01重庆大学简介

    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8所附属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5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4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

    (数据截至2023年11月)

    02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最早创建于1935年,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了重庆土木建筑学院土木系,1954年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2000年,新重庆大学成立,组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以周绪红院士、杨永斌院士、田村幸雄院士、刘汉龙院士为带头人的土木工程学科于2017年、2022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列于顶尖方阵。

    学院现有教职工283人,专任教师21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5人,副教授80人,博士生导师79人。教师队伍中有院士等国家级人才43人次,“重庆英才”计划入选者等省部级人才64人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级教学团队2个。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测绘工程、智能建造5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项目,通过了专业教育认证(评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于2022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院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土木水利(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工程博士点和土木水利(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点,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结构体系、桥梁与山区路基路面工程、特殊岩土力学与山区岩土工程、工程动力灾变与安全防控、智能建造与运维、建筑环境与绿色营造。

    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3500余人。学院自成立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层次毕业生20000余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同类院校的首位,历届毕业校友保持着思想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能吃苦、敢担当的特点,以出色的业绩报效祖国。

    土木工程 实验中心下设振动台、风洞、暖通、燃气、岩土(地质)、结构、虚拟仿真信息化、路桥、测绘、力学、教具模型共11个实验室,拥有大型振动台、直流风洞、人工环境气候室、冷水机组性能实验系统、红外热成像仪、INSTRON岩石三轴和材料性能电液伺服试验系统等先进试验仪器设备。

    学院拥有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国际合作基地、低碳绿色建筑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学科创新基地、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钢结构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山地城镇建设安全与防灾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一流的科研试验平台和完备的设施为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近5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先后完成了包括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并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数据截至2023年11月)

    03专业需求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测绘工程,智能建造工程,其他交叉学科。

    04人才政策

    NO.1弘深卓越学者

    应聘条件:能够作为学科建设领军人物带领本学科在其领域赶超或者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师级学者。

    引进待遇:税前年薪120万,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一事一议。

    NO.2弘深杰出学者

    应聘条件:能够作为学术带头人带领本学科在其领域赶超或者保持全国领先水平的国内外知名教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5周岁。

    引进待遇:(1)税前年薪80万元,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评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除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外,学校提供人文社科80万、理工科类100-30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3)可享受安家费200万(含国家和地方),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提供其他必要的工作及生活条件。

    NO.3弘深优秀学者

    应聘条件:(1)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理工科)或50周岁(人文社科);(2)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学术思想活跃,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具备发展成为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的潜力。

    引进待遇:(1)年收入60万(包含税前年薪、地方人才津贴、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学校缴纳部分的全口径收入),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事业编制内终身聘用,评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3)除国家提供的科研经费外,学校提供人文社科60万、理工科类100-30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4)最高可享受安家费210万(含国家和地方);(5)学校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NO.4弘深青年学者

    应聘条件:获得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理工科)或40周岁(人文社科),原则上应有不少于2年的学术工作经历,海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助理教授或具有相似经历和相当水平的优秀青年人才。

    引进待遇:(1)年收入35-45万(包含税前年薪、地方人才津贴、住房公积金和社保学校缴纳部分的全口径收入),另可享受超出工作任务以外的高额教学科研奖励;(2)事业编制内终身聘用,提前聘为教授,给予博士生导师资格;(3)学校提供理工科类100-200万、人文社科类30-50万科研启动经费和相关科研平台配套经费;(4)学校提供安家费50-60万(含国家和地方);(5)协助解决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

    NO.5教授、准聘教授

    应聘条件:获得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近5年学术成果高于或基本达到我校相应学科当年评聘正高职务学术水平的校外人才。理工科类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人文社科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引进待遇: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40-60万元;理工科类科研启动费60-100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20-40万元。

    NO.6副教授、准聘副教授

    应聘条件:具有良好的学术潜质,博士毕业以来学术成果高于或基本达到我校相应学科当年评定聘任的副高职务学术水平校外人才或博士后。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理工科)或40周岁(人文社科)。

    引进待遇: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25万元,理工科类科研启动费20-30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5-10万元。

    NO.7弘深青年教师

    应聘条件:申请人应为兼具优秀的学习和学术经历,并取得高质量研究成果,创新发展潜力大的校外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2周岁(理工医科类)或35周岁(人文社科类)。

    引进待遇:

    (1)前3年学校提供薪酬待遇为25万元/年(税前),另享受学校事业编制教师同等福利待遇(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子女入学入托等),合作导师可自主提供额外薪酬支持。中期考核合格后,按评聘的专业技术职务标准执行岗位绩效工资。安家费20万元,理工医科类科研启动费10万元,人文社科类科研启动费5万元。

    (2)其它待遇:聘期内入选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在计划或项目资助期内将提高薪酬。

    聘期内可参加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

    弘深青年教师可自主选择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如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渝工作,重庆市另资助15万元。

    NO.8专职科研队伍

    1.特聘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学校专职科研系列研究员条件。

    引进待遇:学校与二级单位按1:2的比例支付年薪,学校部分最高每年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

    2.特聘副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达到学校专职科研系列副研究员条件。

    引进待遇:学校与二级单位按1:2的比例支付年薪,学校部分最高每年不超过5万元人民币。

    3.特聘助理研究员

    应聘条件:具有博士学位。

    引进待遇:由学院确定年薪标准

    05岗位申请

    1.手机端:请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二维码(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2.PC端:PC登录http://recruit.cqu.edu.cn/,在线注册、填写并投递个人简历。

    06联系方式(来电时请说明是在91考试网看到的信息)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办公室

    联系人:陈培稚

    电话:+86(0)2365121983

    邮箱:tmrc@cqusce.com

    网址:http://civil.cqu.edu.cn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研究所简介

    NO.1结构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研究所是重庆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结构工程学科的建设依托单位。研究所现有教师4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5人,副教授2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4人。

    结构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混合结构、木竹结构、复材结构等,应用领域涵盖了房屋结构、大跨结构、水工结构、风电结构、海洋结构等,聚焦高性能结构体系研发、结构精细化高效分析理论与方法、结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结构设计施工一体化技术、结构预应力分析理论与技术、结构检测及加固技术、结构可靠度分析理论及耐久性能等特色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研究所科研成果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深圳平安中心、嘉陵帆影、重庆来福士广场等多项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有效解决了我国工程建设中的多项难题,显著提升了我国工程建设科技水平,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指示精神。结构工程研究所近年来完成了1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3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主编和参编国家和行业标准40余部;出版专著4本;主编和参编国家级教材7本,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NO.2岩土工程研究所

    重庆大学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全国首批获得博士授权的学科之一,是“双一流”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重庆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8人,讲师/博士后8人。依托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设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建立了先进的试验系统,拥有微生物岩土试验系统、大型土工模型槽试验系统、振动台试验系统、岩石多场耦合三轴试验系统、土静三轴仪、土动三轴仪以及温度控制空心圆柱扭剪试验系统等一批先进的岩土试验设备。

    NO.3防灾工程研究所

    安全与防灾工程研究所是以结构工程抗震、结构风工程、风能利用、结构防火、减振控制、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科研与教学机构。现有在职人员42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4人,讲师7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8人。

    以研究所为依托的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住建部和重庆市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所下设工程结构抗震研究中心、风工程与结构安全研究中心、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研究室、结构防火研究室以及工程结构抗震实验室。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工程结构抗震实验室和风洞实验室。研究平台包括山地城镇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风工程与风能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抗震防灾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高性能风电设施及其高效运行国际合作基地。

    研究所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2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关系。研究所承担了大量国内重大工程项目的结构抗震和抗风试验与分析、特大桥梁的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风洞试验等科研工作,在国内工程建设的安全与防灾减灾技术示范、地方建设与工程设计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NO.4建筑环境研究所

    建筑环境研究所现有在职人员19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博士后4人。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研究所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名,教育部科技委委员1名,教育部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育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巴渝学者1名,重庆市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名,重庆市学术学科带头人2名,国家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中国侨联和国务院侨办“创新团队”等。

    研究所主要围绕:建筑室内环境、空气品质、绿色建筑、健康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建筑智能化、建筑消防等方向开展研究。近5年来主持、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研究所与国内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支撑相关部委开展公共建筑能源监管、可再生能源示范、绿色建筑、绿色轨道、城市提升相关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NO.8清洁能源研究所

    清洁能源研究所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17人。研究所围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区域能源与生态环境规划、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可再生燃气技术、燃气高效低污染利用、建筑环境安全与保障、特殊建筑能源供应与环控系统、建筑环境能效评测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研究所有国家级专业学会委员、理事4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副理事长1名,住建部专业评估委员会以及标准委员会委员各1名,国际制冷学会空调委员会委员1名,重庆市制冷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各1名,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1名。研究所近3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横向科研课题130余项,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发表国际期刊SCI收录论文100余篇。研究所主编包括国家级等各类教材6部,出版专著5部,获得省部级奖3项,主编、参编、参与审查国家、行业、地方标准30余项。目前研究所在校各类研究生近200名,研究生获得国家与行业科研与设计奖项20余项。

    NO.6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

    道路与桥梁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下属的特色发展学科。研究所现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博士后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

    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研究领域包括山区路基工程与灾害防治、路面结构与材料、高性能路桥新材料、新型高性能桥梁基本理论及应用、大跨度桥梁多灾害动力灾变、既有路桥结构智能诊断与性能提升、绿色建造及基础设施智能管养等。

    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科研成果在鹅公岩轨道大桥、岳阳洞庭湖大桥、明州大桥等大型路桥工程中得到了应用,有效解决了大型路桥工程建设与运维过程中的难题,提升了我国路桥工程的科技水平。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近年来获得30多项国家和省级奖项,承担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等重大项目在内的3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配套科研项目。重庆大学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将立足我国交通建设需求,努力打造更强大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国道路和桥梁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NO.7工程建造研究所

    工程建造研究所前身为施工技术研究所,于1992年设立“土木水利施工”硕士点,2002年设立“土木水利施工”博士点,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点。

    工程建造研究所现有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4人,讲师10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复杂建筑施工期结构分析及控制、大跨结构和特种结构智能化建造技术、索膜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绿色施工及建筑工业化、超大面积地面无缝施工技术、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以及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领域。

    工程建造研究所围绕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建造为关键核心技术,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应用为核心目标,开展先进建造技术研究与应用。在土木工程领域的高效施工技术、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智能装备与设施、智能管理与运维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解决了国内诸多重大工程的建造与管理技术难题,为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工业化、绿色化与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主持和参与了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建造技术攻关和项目管理咨询工作,其中包括多个“十三五”重大专项子课题、住建部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项目,解决了许多重大工程的关键施工技术和管理技术。主编和参编了多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

    工程建造研究所聚焦学科及行业前沿,在夯实学科的基础上增进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工程建造技术、组织与管理的研究和咨询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NO.8城市地下空间研究所

    城市地下空间研究所(原地下工程研究所)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助研1人。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4人。

    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理论与非连续介质数值模拟方法、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系统、地质灾害智能预警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基坑与地下工程及大数据分析等,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所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科、库区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建设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围绕研究方向研发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列理论模型与装备,提出了山地城镇密集城区轨道交通TBM快速施工技术,创建了岩土大数据智能分析预测新方法,开发了地下工程防渗、防腐蚀新型材料,为四川沿江高速、重庆瞿塘峡高陡危岩防治、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NO.9测绘工程研究所

    测量工程研究所于2014年3月正式组建,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下属8个研究所之一,共有教师16人,其中兼职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研究所主要依托土木工程大类的发展,以测绘科学与技术为研究主体方向,围绕土木工程及山地城市需求,开拓发展利用GNSS、无人机、测量机器人、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卫星微波遥感、卫星光学遥感等现代测绘技术进行工程全生命周期测绘保障、大型结构健康监测、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现代测绘技术集成与应用、空间信息采集与处理等方向的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研究所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横向项目50余项,参编规范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20篇,出版教材3部,获省部级奖2项,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6wdLe20Mh95f5pE3yD1-Q

    附件下载异常:因平台URL协议兼容性原因,公告正文附件材料可能存在无法下载情况,届时您可复制附件链接并新建页面打开查看。

    来源链接打开异常:若文中“来源链接XXX”无法正常打开,属内容来源网站异常情况,本平台无法监控处理,如有需求,可持续关注相应链接修复情况。

    [我要纠错]

    公告热度

    解锁详细分析

    该公告在同类公告中的热度为 ***,目前已有 *** 对其非常感兴趣


    Medicines are not meant to live on. 药物可治病,不能当饭吃。
    A belly full of gluttony will never study willingly. 吃得过饱,懒得学习。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23年12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