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学科(供参考):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展开
公告详情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参加备战2026·91考试网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交流对接会(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欢迎有潜力冲击2026及后续年度海外优青等国家/地方青年人才项目(计划)的人才报名参会(具体人才要求请进入报名表了解),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现场交流。
1. 参会场次
【上海·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分会场】-12月19日(周五)(地点:上海·星级酒店)
2. 报名通道:
本次对接会第一轮人才报名参会截止时间为2025年10月8日(周三)24时,有意向参会人才请务必提前填写并提交意向报名信息:
点击立即报名→https://bm.^91exam.com/vm/wtAUuOR.aspx
席位有限!早报名早评估,提前锁定参会名额。
本次活动不收取参会人才任何费用。
报名后组织方将审核报名人才资料,并向符合条件的人才通过邮件形式发送正式邀请函,我们将按照人才类别及出发区域,为正式受邀参会学者提供最高5000元的补贴支持,另享餐费补贴,具体以邀请函为准。
3. 入场方式
收到正式邀请函的项目候选人到场参会需出示邀请函及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证明,如身份证/护照/学位证等。
一、学院介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的雷达工程系,1952年由著名电子系统专家孙俊人、毕德显为代表的电子专家组建。学院共有教职工378人,其中专任教师295人,其中教授124名,副教授127名,其中133名专任博士生导师,250名专任硕士生导师;学院教师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共145人次。
学院现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2个“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在近7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知名学者、高级管理者、电子信息领军人才和三万多名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招聘学科及岗位要求
一级学科 | 学科方向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天线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与系统、信息超材料电子系统、信息对抗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新数字媒体与通信技术、信息感知与系统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多维信号设计与处理、雷达成像理论与方法、目标探测体制理论与方法、水声信号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前沿交叉方向 |
三、实验室介绍
1雷达信号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雷达信号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74年成立的数字信号处理小组,1980年发展成为电子工程研究所(电子所),1991年获批我国首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教职工74人,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49人),副教授18人。先后获批国字号人才51人次,省部级人才63人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创新团队8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团队3个;获批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等省部级以上基地5个。实验室根据国家建设需要,结合学科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8项,包括国家奖13项,省部级一等奖及以上26项。
研究方向:
雷达系统,雷达信号处理,雷达成像,目标识别,阵列信号处理,目标检测与跟踪,机器学习,智能博弈,协同感知,通信感知一体化,毫米波雷达,实时信号处理。
2.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月获批开展建设,依托单位为中国电科14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科38所,实验室以1992年11月成立的原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三家依托单位内部优势资源组建而成,是在探测体系及雷达系统层次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实验室采用联合建设模式,下设南京、西安、合肥三个分部。
实验室西安分部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0人,占比94.6%;先后获批国家级人才9人次、省部级人才16人次;获批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2个,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天线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电磁特性表征与调控、开放式射频孔径与处理等。先后承担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和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项目,在先进天线微波测量技术、高性能天线及优化设计、大型电磁计算软件研发、天线隐身理论与技术、电磁辐射与散射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研究方向:
复杂电磁特性表征与调控、开放式射频孔径与处理
3电子信息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电子信息对抗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批复建设,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专业从事电子对抗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科研平台。实验室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雷达侦察干扰教研室,1983年在国内率先开办了电子对抗专业。实验室以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学科为依托,以信息对抗技术国家一流专业为支撑,在第四、五轮学科评估中,所属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为A+,国内排名第一。实验室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使命,近年来为国家输送多位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综合管理人才,包括数十名院士、将军、知名学者及电子对抗领域科研院所所长等,在我国电子对抗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实验室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核心,面向国际前沿的重点应用及国家建设中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形成电子对抗技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高地,为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西电智慧”。
研究方向:
电磁对抗系统设计、电磁对抗系统仿真、电磁干扰技术、微弱信号检测与估计、雷达对抗、智能信息处理、电磁大数据、宽带信号实时处理等。
4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介绍:
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教育部于2008年5月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围绕高速电路与电磁兼容领域,以前瞻性基础研究为先导,以高速电子系统/芯片广义信号完整性关键技术与平台建设为核心,以服务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为目标,坚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并重,建设成为我国高速电路/芯片设计、信息超材料、信号完整性与电磁兼容的创新性研究基地、国家高层次人培养基地以及学术与技术交流转化基地。实验室支撑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一流A+学科,对学科发展、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研究方向:超高速板级电路与系统设计,电磁兼容与信号完整性,高速/超高速芯片设计技术,信息超材料新型电子系统,EDA软件开发,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光电互联与融合,泛在体域网,无线能量传输与收集,电磁兼容分析与防护技术等。
5协同智能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协同智能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和破解人工智能方法在计算感知、决策和系统层次的高效协同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多方协同智能计算、跨媒体协同智能感知、人-机器-环境协同智能决策、空天地海协同智能系统等。与国家重大任务紧密结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重大重点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3项、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实验室对协同学习与优化理论及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从分析、揭示学习和优化的协作机理入手,建立了鲁棒的协同学习与优化模型,提出了高效的协同优化与学习算法,实现了对万维非凸优化问题的高效求解。基于协同学习与优化模型,提出了高效的雷达影像变化检测方法,解决了雷达影像相干斑抑制与微小目标检测的多目标决策难题。实验室搭建了“端边云一体化系统架构”,为实现复杂交通场景下车路协同系统中各类资源的优化分配提供了鲁棒的技术,相关成果已在华为、东风集团等单位转化应用。实验室突破了天地一体化卫星测运控任务分析与处理、大规模任务规划调度和动态环境下的滚动任务规划等关键技术,核心成果全面应用到十余个“国家队”单位。
实验室是教育部和陕西省创新团队。目前有固定人员45人,其中教授13人。主要由中青年教师组成,平均年龄36岁。现有国家级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8人。实验室培养的博士毕业生获得省部级优秀博士论文奖12项,培养了170余名在国家核心军工单位从事装备研制的骨干力量,350余名在国家重点民族企业从事工程研发的中间力量,120余名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的新生力量。
研究方向:多方协同智能计算、跨媒体协同智能感知、人机环协同智能决策、空天地海协同智能系统等
6陕西省超大规模电磁计算重点实验室
陕西省超大规模电磁计算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和陕西省在复杂信息系统电磁设计领域的战略需求,以精确高效求解复办电磁问题为目标,以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为手段,从电磁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三个角度技司提升高精度电磁仿真能力,建立完备的并行电磁算法体系,促进高性能电磁计算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升我国重大工程中电磁系统的基础设计能力。实验室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包括亿元级战略项目),突破了复杂/电大/多尺度/多材料模型的精确电磁计算方法、适配于国产处理器超级计算机的超大规模并行电磁计算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出通用高频电磁场分析软件系统,能够基本替代国外主流电碳软件的高频电磁场分析功能。软件具备时频域、高低频电磁算法体系,核心求解器并行规模达到百万至千万处理器核,并行规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软件实现了万单元量级大型阵列天线辐射与耦合特性、万波重点实验室主任级空中飞机与海面舰船目标散射特性的全波电磁场计算,精确计算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研究方向:电磁计算新理论,超大规模并行电磁计算,电磁优化设计,近场天线/散射测量计算,电磁工业软件。
四、人才引进政策
海外优青
1.岗位要求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思想政治素质与师德表现良好,治学严谨,品行正派;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具有博士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
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来校(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2.岗位待遇
1.受聘华山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事业编制;
2.自然科学领域提供科研启动经费200-600万元(含国家配套);
2.年薪百万,首聘期前三年学校配套年薪80万元/年,学院配套20万元,之后按照学校华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发放待遇。可叠加各类人才基金,同时可享受科研绩效、成果转化、核心指标奖励等,上不封顶;
3.安家费140万元起(含上级配套);
4.单列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提供优渥的实验办公条件;
5.配偶安排工作,子女享受自幼儿园至高中附属教育资源;
6.享受陕西省及西安市高层次人才相关优惠政策。
华山学者领军教授
1.岗位要求
具有创新性、战略性思维,已取得突出创新成果,承担过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或在人才培养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优秀学者,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相当于教授及以上职务。
2.岗位待遇
年薪80万元起,另可享受绩效、奖励。海外专家优先推荐可申请华山人才基金。学校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保障办公及实验场地;子女享受自幼儿园至中学附属教育。其他待遇可面议。
华山学者特聘教授
1.岗位要求
具有良好的创新发展潜力,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经历,在所从事领域已具有良好专业影响的优秀学术或技术带头人,在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
2.岗位待遇
年薪55万元起,另可享受绩效、奖励。海外专家优先推荐可申请华山人才基金。学校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保障办公及实验场地;子女享受自幼儿园至中学附属教育。其他待遇可面议。
华山菁英教授/副教授
1.岗位要求
学术基础扎实,在所从事研究领域同龄人中成果突出,具有成为学术带头人的发展潜质,或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积累,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突破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的应用成果,或能够实现成果转化或产业化的青年人才。
2.岗位待遇
年薪30-35万元起,另可享受绩效、奖励。学校提供相应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保障办公场地,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货币化住房补贴,子女享受自幼儿园至中学附属教育等待遇。
华山准聘副教授
1.岗位要求
在相关学术领域已有较好业绩,经培养能够快速成为支撑教学、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并具有成为学术骨干潜力的青年人才;具有海内外院校博士学位。
2.岗位待遇
年薪25万元起,另可享受绩效、奖励。学校提供相应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保障办公场地,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货币化住房补贴,子女享受自幼儿园至中学附属教育等待遇。
专职科研岗
1.岗位要求
※首席研究员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学科与大平台建设、牵头谋划大项目大工程、显著提升科研创新实力为主要职责;年龄原则不超过50周岁。
※研究员/副研究员
协助团队负责人提升团队科研创新能力,组织或承担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等科研工作;研究员年龄原则不超过45周岁,副研究员年龄原则不超过40周岁。
※助理研究员
主要承担或辅助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实验测试等具体研究工作;年龄原则不超过40周岁;在海内外大学优势学科获得硕士或以上学位;有较强的技术研发或工程应用能力。
2.岗位待遇
课题组年薪+绩效、奖励。学校保障办公场地,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货币化住房补贴,子女可享受自幼儿园至中学附属教育等待遇。
博士后
1.岗位要求
在相关学术领域已取得明显业绩,研究项目具有发展前景,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的博士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2.岗位待遇
年薪27万(学校)+3万(导师)起;外籍、海外人才学校薪酬增加5万(海外学历、连续36个月海外工作经历者);子女享受自幼儿园至中学附属教育等待遇。
更多详情,请点击→备战2026·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广州)交流对接会(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我要纠错]
公告热度
解锁详细分析
Hot love is soon cold. 过热的爱情冷得快.
Love is neither bought nor sold. 爱情不能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