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2014年最新招考信息:
别云间
【年代】:明
【作者】:夏完淳
【作品】: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
1.“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家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2.“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3.“南冠”,用春秋钟仪的故事。
4.“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5.“灵旗”,汉武帝为伐南越,祷告太一,作灵旗。这里指抗清的旗帜。
【作者小传】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上海松江县人。其父夏允彝,其师陈子龙,均是文名卓著、讲求气节的民族英雄。夏完淳被清廷捕获,洪承畴想软化 他,夏坚贞不从,还把洪奚落一番,便从容就义,年仅十七岁。著作有《玉樊堂词》,其作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明末词坛占有重要的位置。
【导读】
这首词直接抒发了作者昂扬的爱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无限依恋之情,表达了自己誓死报国的决心,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开头两句,点明自己三年来的踪迹和目前的处境。用语悲壮,立意深沉,写得震摄人心。“三年”与“又”联用,暗示离乡之久,思念之深,永别之憾。中间四句,写他对事业无成的慨叹和永别家乡时的依恋心情。感情深挚,语出肺腑,催人泪下。
诗的最后两句笔锋陡转,于悲恨中忽见慷慨之情。须知作者之悲不是儿女私情,而是来自报国无日的公心。即使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从空中注视着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讨伐民族敌人的战斗情景。这是一种信念,也是一个号召,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精神。
全诗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悲壮深沉,真实地表述了一个爱国志士的胸怀和气节,并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使人对这位少年英雄充满了钦佩之情。
【今译】 抵抗清兵辗转他乡已经三年,不幸事败今日被俘成为囚犯。
国破家亡大好河山也会流泪,天地之大却容不得热血少年。
来源:91exam .org我已知道为国捐躯即在眼前,永别故乡心焦如焚肝肠寸断。
坚强不屈英魂壮魄归来之日,空中遥看后继有人旌旗翻卷。
Contentment is natural wealth, luxury is artificial poverty.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
You eat and eat, but you do not drink to fill you. 吃饭要饱,饮酒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