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05月理科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2015-05-06 10:27: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91考试网提醒您关注:

【摘要】理科生不喜欢语文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何使理科生爱上语文,一直以来是许许多多语文老师苦思冥想的问题。本文就尝试分析造成理科生语文素养薄弱的众多原因,并试图从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创建有效课堂情境、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面,结合理科班的教学实际情况,探讨提升理科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理科生不喜欢语文是众所周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他们宁可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做ABC或XYZ,他们也愿意在绿茵场上挥汗如雨,他们甚而至于在网吧里虚掷年华……但他们根本就没正眼瞧过语文,总之他们就对语文深恶痛绝。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又有那些那?

(一)、民族文化流失已成社会常态

在高技术时代,人类对高情感的诉求必然越来越强烈。当科学与技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全面改写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一个理科班学生终日面对数、理、化、生的课本与习题时,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感知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钝化,人的情感世界会在不知不觉中沙化,成为只有一技之长的冷冰冰的工具性存在。

(二)、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高中教育阶段文理科分班教学的弊端,有识之士早有痛陈,取消文理分班的动议,也早有人大声疾呼。可是,分班之举非但不见取消,反而愈演愈烈,由高二提前到了高一。在“考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指导下,除了语文,人文学科被排除在教学科目的设置之外,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体、音、美尤其是音、美,在许多学校,早已成为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填写在课程表上的“虚拟存在”。于是一个理科班学生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的人文学科,基本上只有语文独此一家了。然而对于语文这种涉猎面极广的学科,缺少了史地政等学科的支持是很难学到位的。作为一线教师,只能无奈地承认“一切现实的都育其合理性”的既成局面。

(三)、理科生学习心理的特点作怪

高中的学生,特别是理科生,他们总是情绪不稳定、易兴奋,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又常常使学生进入极大的激动状态之中,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对某些感兴趣的学科特别注意,或者对某些老师“情有独钟”,他们带着满腔热情愿意学习他们所喜欢、钦佩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但对语文和英语这一类识记性的科目,他们总是不感兴趣,学习氛围沉闷。

再加上长时间以来理科生一直以来对文科学习 总是存在错误观点,如“语文基础论”,即语文学习讲究基础,基础好的学生不用怎样下苦功也能取得好成绩,基础差的学生再努力学习也是白费徒劳;“语文无用论”,即学习语文,只要掌握能认字说话,就行了,对于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懂语文,所以就没必要学语文了……这样种种错误观点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排斥语文学习,如果这样的观念一旦形成并蔓延的话,势必影响班里的学习氛围。

[page]

(四)、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弊端

语文课堂知识含量丰富,以识记理解的内容为主,理科生容易受课堂气氛影响,一旦气氛沉闷下来的话,总会发生精神不集中,开小差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导演不得力,再好的剧本对于演员来说也只是一堆废纸。传统语文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点灌输,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会认为,高二分科会很大程度上改变语文学习的面貌,文科班氛围浓厚,语文学习兴趣盎然,而理科班语文作为二分之一的文科科目,早已被丢弃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样就导致了语文课堂沉闷气氛的出现。

“诗言志,歌永言”,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史、情感史,是滋润我们干涸的汩汩清泉。总而言之,当工具理性使我们穷究物理获取知识时,不可或缺的人文理性则要帮助我们健全人格和追寻意义世界。

(一)、增强民族认同感,从根本上激发学习热情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如何坚守民族文化之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人必须从青少年起,也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逐步确立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这正是每一个中国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在现实环境中,要完成这一千秋功业,语文教师几乎要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推卸的道义担当。语文教师一改树立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性质的认识。这一理念需要语文教师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法,同时避开新课改初期常难免的花哨与热闹。

实际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语文版教材的编排,都在在三年的高中时光里,为学生编织了一道中国文学,乃至于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一个大致清晰的轮廓。有这个轮廓和没有这个轮廓是大不一样的。这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就相当于认同民族文化身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批判与继承常常成为绕不开而又纠缠不清的问题。老师作为引导者,他的处理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好也罢坏也罢,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这就是我们血脉,就像我们无权选择母亲的美丑与贫富,要紧的是我们必须了解她。

(二)、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让人文关怀走进课堂

语文教学中,情感交流是不可或缺的。苏霍姆林斯也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交流的作用。

交流的内容和方式可多种多样,同时也要讲究技巧。比如:对爱好体育的学生,教师可投其所好,请他谈谈篮球、足球等体育方面的内容,跟他套套近乎,让他不至于排斥你;对虚荣心强的学生,就算他语文学得不好,教师也可先拿他学的好的数学、化学等科目来夸他头脑灵活,聪明机智,等他飘飘然时再过渡到语文学习上来,告诉他数学化学这么高难度的科目他都能学好,只要也花时间和精力,语文同样能行;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更要注重与他交流,帮他树立信心,给他进行必要的课余辅导;总之,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途径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老师很重视他、关心他、喜欢他,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喜欢我们,尊重我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爱上语文就是件比较容易的事了。

[page]

(三)、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让学生爱上阅读

一定量的阅读量对于学写作文者及提高者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定的阅读量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情商。促使他们获得文学作品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没有阅读,生活就像一滩死水,没有涟漪,没有激情,学生的生活只剩下枯躁的逻辑、公式、定律了。这种学习生活状态不但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价值的提高。我们很难接受一个心理孤僻和没有健康的生命价值观的孩子,而要获得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去读书就是最好的方法。有人说:会阅读的人的心境永远都是充实的。充实就会快乐,快乐就会健康。自我阅读其实就是学生的一个习得过程。如果没有了课外阅读,学生的习得就无从实现。那么在学校里的“学得”就相应地失去了它的意义。

那么,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爱上阅读呢?

首先,促其读。习惯是一种养成。没有哪一个人是天生就喜欢阅读的。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挑选一些质量较高的阅读性较强的文字,经常性的读给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有了这种“听读”的需要,也爱上了这种形式的阅读。慢慢地,老师就可以放手&ldquo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不管”他们了。这时,老师只要利用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馆藏书的优势,引导学生有方向性地主动猎读就行了。同时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买书,相互借阅。

其次,逼其读。课堂上布置一些阅读作业,比如在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之后,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优秀散文,并将其美妙之处作简单评价,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了共鸣这种情感,学生自然愿意去主动阅读。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如写一些读书笔记。但切记不可将作业布置的太难、太死,学生不喜欢那些硬梆梆的作业,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慢慢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要他们达到怎样的专业阅读高度。

再次,帮其阅读。学生初涉正规阅读时往往会感到很迷茫。比如,我到底该去读什么?什么样的书适合我的阅读层次?我要读到怎样的程度为止?我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读不懂怎么办?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变得不可或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热情和质量。解决了学生的迷茫,他们自然就会愿意去读,爱上阅读,从而将达到自觉阅读的高度。学生有了自觉阅读的习惯,我们的语文和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需要指导学生去写了。

最后,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阅读。能否读出新的东西往往决定了学生在进行自我创作时的质量。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在高二时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后,教师就有必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阅读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一直在别人的感悟上徘徊,没有自己的发现,那么,这种阅读也不能算是成功的阅读。

[page]

(四)、加强学科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伴随西方教育体制的进入,文史地政分了家;随着现代教育体制应用,文史地政必将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有很多有用的东西值得借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文史地政的整合对语文学科来说未必不是一种复兴,与文科学生相比,理科学习的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的知识,不像文科学生那样较多地接触政治、历史等人文的东西,这就必然使理科学生脑子里除了“题目”之外,可能缺“货”,一天到晚泡在题海中,许多理科尖子生连起码的生活常识也不清楚,很少关注现实生活,对日常问题理解非常幼稚,看法常常片面甚至偏激,在听说读写诸方面受到严重的限制。所以,除了理科知识以外,要有意识地广泛涉猎,扩大关注面,提高生活感悟力。

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把文、理看成对立的两面,文科生不知道瓦特、按因斯坦,理科生不知道苏轼、鲁迅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文学大家,他们有很多都是理科出身,比如鲁迅、郭沫若。而很多科学大家,两院院士,他们的文化素养让很多专业的学者自叹不如。

^91考试网资深讲师徐蕴琦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I eat merely to put food out of my mind. 我吃东西只是为了不再去想食物.
Superfluous wealth can but superfluities only. 多余的财富只能买来多余的东西.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05月教师招聘题型攻略系列..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