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06月教师招聘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明代文学二)
2015-06-04 09:47: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明代诗歌】

1、明代诗文嬗变与衰微(让位于小说、戏曲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来看,明代文学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到松的过程。

(2)在思想方面,由于统治者官方的提倡,理学思想继续成为社会统治思想,理学自身的变化也决定了它对社会的影响作用的相应迭替。

(3)从文学形式本身来看,传统的旧体文学形式如诗歌、散文等经过唐宋等作家的努力,在内容、风格、形式、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而使明代的诗文作家感到望尘莫及,所以只能尽模仿遵从之能事。与此同时,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形式得到发展,正统文人的才能局限在八股取试的樊笼里,不利于文人思想和情感的自由抒发。

刘 基:诗歌总的风格是境界开阔而情绪深沉,而在内容和题材取向上略有变化。前期诗佳作多,成就高,风格古朴雄放,多描绘元末战乱,反映人民疾苦;后期诗数量不多,题材多为个人悲穷叹老之作,明显显示出诗人心态由外向内转变的痕迹。(文学上强调儒家的诗教观,提倡美刺风诫;主张师古,办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

高 启:诗歌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主要题材;入明前充满蔑视政治、蔑视权贵的隐逸精神;入明后期望幻灭,转而揭露社会黑暗;艺术上最大特点是兼师汉魏以来各家之长。

吴中四杰(吴诗派):高启、杨基、张羽、徐贲;闽诗派:林鸿、高秉;以刘崧为代表的江右诗派;以孙贲为代表的粤诗派;贝琼以清新自然的诗风受到王夫之推崇。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采用的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于 谦:在台阁体垄断文坛时能够独树一帜,不随波逐流的诗人,诗歌关心民生疾苦,反抗侵略战争,揭露残酷剥削的忧国忧民,抒写自己坚定意志和坚贞节操。

3、茶陵诗派:明前期诗歌流派,因其倡导者李东阳是茶陵人,故以此命名;其诗歌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台阁体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诗歌以拟古乐府较为人知。李东阳的诗歌主张和实践,迈出了冲破台阁体束缚的第一步,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4、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二人成就在散曲和戏曲)、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反对台阁体文风,提倡复古,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口号,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

李梦阳: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使自己的理论站到了与理学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相对立的立场,具备了晚明注重真学说的端倪,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目的是为了击败宋代以来文坛上以“道”统“文”的强大桎梏,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

何景明:与李梦阳在强调文学自身价值,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束缚等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他主张以复古作为创新的手段,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俊逸秀丽的特点。

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仅以诗赋见长,后入前七子体现南北文学思潮汇流)。

唐寅:诗歌表达出追求自我的个性色彩,具体体现在强调物质享乐方面的满足;才情奔放,任意挥酒,好以俚语、俗语入诗。

祝允明:反对理学的陈腐观念,追求纯真个性;诗歌中突出表现出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向外拓张的强烈要求,典型地交待出当时社会激进分子对压抑个性的社会氛围的抵触情绪。

5、后七子: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他们继承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又将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后七子成员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有较大差异。

谢 榛:以年长而居首位,也主张模拟盛唐,但他取径较宽,诗论并不过分拘泥,多方取法,重视创作中的“超悟”、“兴趣”;王世贞:主张复古,更注重文学的真情实感和文学的艺术价值,强调诗的性情之真和自然境界。

6、童心说:《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评点《三国演义、水浒传、拜月亭、红拂记》;从童心出发,强调文学的自然表现,反对刻意求工,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7、公安派: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公安三袁);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8、竟陵派诗歌:以其首领钟惺、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而得名。

竟陵派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而是古人的篇什。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

明末爱国诗人:诗风悲壮,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陈子龙早年多为拟古之作,后期诗作表现作者深诚的爱国感情和决不向清统治者低头的决心,形成了苍凉悲壮的风格,朱笠亭《明诗抄》将他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夏完淳,早期作品受复古派的影响,大部分为拟古之作,参加抗清后诗风沉郁雄劲,把忧伤国事的情怀和少年英雄气概融为一体,直抒胸臆,不事雕琢,风格慷慨悲壮,因而使诗歌格调显得尤为高亢雄壮,充满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激越的爱国精神。(《细林夜哭》悼念老师陈子龙而作)

白苧派:梁辰鱼开创,因其作散曲集《江东白苧》而得名;梁辰鱼不仅将魏良辅改造的昆上腔运用于舞台创作,而且还用来谱写散曲,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一时大为流行,被称为“白苧派”。

明代散曲(前期、中期、后期)创作特点

(1)前期散曲只要采用北曲,作家多以散曲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风格闲适疏狂,缺少新意。

(2)中期南散曲开始出现,但北散曲仍有很大优势,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如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均出现在这个时期。

(3)后期,南散曲成为主流,作家有梁辰鱼、薛论道、沈景、王骥德,注重形式,思想内容贫乏,注重追求音律,琢凿字句,形式浮艳。

王 磐(西楼乐府):明代中期主要散曲作家。散曲创作全部是北曲,多数作品写个人闲适情趣,另一部分写社会污浊现象;艺术风格多样,清丽典雅,尖新泼辣(咏喇叭),讽刺俳谐;王骥德《曲律》将其列为北曲之冠。

陈 铎(秋碧乐府):人称乐王,多为南散曲,内容多写男女风情和闺怨之作,文辞较为流丽;《滑稽余韵》较有特色,用北曲小令写成,共一百三十六首,每首写一个行业,写出当时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态。

冯惟敏:创作全为北曲,有不少篇章关心农事,同情农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官场腐败,借鬼蜮世界的描绘抨击现实社会的种种罪恶;比较注意运用口语谚语,极少雕饰,显得刚劲朴实,气韵生动,较好的保持了散曲通俗自然的本色美。

薛论道:散曲后期代表作家,最有特色的是描写边塞军旅的作品,这些散曲气魄雄健,表现出高昂的志气和慷慨的精神;还有些作品则揭露官场追逐名利、翻云覆雨的肮脏内幕,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明代民歌:形式上包括民间流行的俗曲和民间谣谚两种,内容以情歌为主,歌中所表现的男女恋情既表现了民间爱情的大胆和袒露,又体现了明代中期以后注重个人情欲的新思潮;亦有表达反抗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情绪。艺术特点:生动的口语,新鲜的比喻和想象,清新活泼的本色。

本文来自^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06月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