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07月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备考资料――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点二
2015-07-03 17:13: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11世纪—前221)

1、周代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就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表演的乐舞,在周代实际上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隆重而又繁琐的仪式典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雅乐的特点:有一定程式规范的乐舞形式,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符合统治阶级的审美理想,能够起到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的作用。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以和平中正为原则,以庄重肃穆为标准。西周雅乐实际上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登峰造极阶段的文化产物。晋侯苏钟(三个八度又一个小三度)“五声缺商”的现象,说明周人坚持不用商音的准则。

3、周代音乐机构分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年限十三岁一直到二十岁。主要的学习科目有乐德﹑乐语﹑乐舞﹑小舞四种,内容都含有伦理道德观念。目的在于巩固王室的阶级统治,防止奴隶的反抗。用音乐来求得天地和﹑君臣和﹑上下和﹑人心和,因此,“德音”与“和”是西周雅乐审美标准的重要原则。

4、西周的乐官制度①乐官应负责乐舞创作之事。②周朝有乐官“采诗”制度。③周朝乐官还担任诵诗讽谏的政治职能,它和“采诗”制度有着密切关系。④音乐教育在周朝乐官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周代礼乐制度的两大支柱①礼②雅乐。

5、八音分类:周代一种关于乐器分类的方法,即以制作乐器的材料为准,将所有乐器分为金(钟,铃)﹑石(磬)﹑土(埙,)﹑革(鼓)﹑丝(琴,瑟,筝,筑)﹑木( )﹑匏(竽,笙)﹑竹(箫,管,)八类。

6、周穆王把中国音乐和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传播到西部各族人民中,也带回了外国的傀儡艺人和各族人民的友谊。

7、“礼崩乐坏”之一:(东周)王子朝奔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礼崩乐坏”之二:季恒子在自己的庭院里演出了天子方能享用的“八佾之舞”,违背了礼的规定,引起了孔子的极度愤慨。季恒子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敢于冲破礼制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享乐以享乐为目的的音乐审美理念。”礼崩乐坏”之三:《大武》尽美未尽善,周民族坚持本民族的审美习俗,不用商音,呈现出“五声缺商”的奇特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晋人又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礼崩乐坏”之四:“新乐”就是郑卫之音(乱世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或者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它的风格是一种热烈奔放,生动活泼的民间音乐,优美抒情﹑色彩华丽的特点,比较富于浪漫气息。本质上是民族音乐,来源于商族音乐遗声。实质上是“新乐”和“女乐”的代名词。

8、大司乐: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职能:音乐教育;音乐行政;音乐表演职能;

出自:《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

学习的内容:乐德、乐语、乐舞

场合:宫廷宴席、祭祀

目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9、三分损益法: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徵-羽-宫-商-角

缺点:黄钟不能还原:十二律在运用中不能旋宫转调《管子-地员篇》

10、孔子的最大功绩:在大变革的时代把诗书礼乐等典籍从掌握在史官乐师的手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创了儒家学派。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对新乐的否定与憎恶的历史局限性同样也值得我们思索。孔子不是反对所有的郑卫之音,而是反对当中带有邪的作品。

1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它分为风(国风,民歌)﹑雅(大雅﹑小雅)﹑颂(商颂、周颂、鲁颂)三部分,实质是音乐上的分类,诗经的曲式结构“一唱三叹”,诗经实际上就是周朝的诗歌(季札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音乐评论家,最为推荐《韶萷》)

风—160篇,曲式结构:分节歌、主副歌、换头歌等》

表演形式:独唱对唱、帮腔等思想性和艺术性

雅—105篇,贵族文人用品,多为朝会、个人抒情之作,反应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

颂—40篇,作词语晦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12、战国时期有两株光彩夺目奇迹

①黄河流域风靡于各国宫廷的“郑卫之音”

②长江流域包含楚地声韵的“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它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后形成的音乐形式。“楚辞”(性质)实际上是以楚国历史﹑风俗﹑音乐﹑方言进行创作的﹑有着独特文化传统和鲜明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楚音乐文化的特点:在于它在“巫风”,实质上是楚地原始祭神歌舞的延续。《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因为它本来是古代楚国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有人认为南楚民歌是一种组歌的形式。

《九歌》共有十一首歌曲,“九”字是古代的满数,是一部多神崇拜的大型祭祀乐舞,鲁迅先生赞扬“楚辞”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作品,而《九歌》又是一部“浩歌曼舞”之作。《九歌》是世界上目前最为完整的大型祭神音乐的诗歌篇章,也标志着我国大型歌舞音乐的开端。

“楚辞”包含三种曲式结构因素:①乱,是长篇歌曲常用的煞尾手法,也是乐曲的高潮部分②少歌,在大型乐曲中为较长的段落,它与“乱”同时存在,是前一小结性的小高潮,“乱”则是最后总结性的大高潮③倡,是在两个部分之间插入的一个小过渡段落。

14、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家:①秦青是一位歌手,以教唱为职业②韩娥是韩国的歌手,她的歌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③伯牙是一位古琴演奏家《高山流水》④雍门周是战国时期的琴演奏家。

15、论述曾候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候乙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我国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或稍晚,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它对了解战国宫廷音乐的规模以及钟磬音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曾侯乙编钟共65枚,(包括楚惠王铸赠曾侯乙的一件镈钟)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钟架上,其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基调和现在的C大调相同,期间中部音域可奏出是二个半音,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十二律齐全,可旋宫转调。每钟两音,在击出标明音名,钟体刻有错金铭文2828字,标明音名及其所在律位。曾侯乙编钟是目前所见古代编制最为庞大的一套编钟,其编钟制作工艺精美,音质音准良好,钟铭中有不少已失传的乐律学内容,它的发展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对重新认识我国音乐文化在先前时期的高度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标志着我国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的水平,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16、春秋战国时期雅乐衰败的原因:

雅乐的歌词主要采用“颂”的形式,语汇力求简洁,语意晦涩,使用更古老的语言,与导航时的语言脱节,后世的雅乐歌词主要也继承了周代雅乐的这个传统,他们的反现实的性质和脱离群众的非艺术性倾向,使雅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之后,就注定必然立即走向自己的反面,终于宣告失败。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运动中,各诸侯国早已不同程度存在着礼乐废弛的现象,越到后来,在努力社会逐渐瓦解的过程中,周代的礼乐典章制度越被冲击的七零八乱,雅乐衰败的命运已不可避免,只能为各个封建王朝留下一副原有其表的空架子,并引起了很多统治者的反感。

17、百家争鸣的原因: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在音乐问题上,已有热烈的百家争鸣,而且已有完整的独家音乐理论体系,这是应该注意的,这些音乐理论何以独独在那个时代出现并不是偶然,而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的存在相同但所以反应的目的不同,从而所反应的角度不同,而且反应所设计的面也不同,于是产生众多不同的理论。具体说可分为三点:①充满着矛盾冲突的动荡的生活为音乐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是音乐艺术的源泉。②经济的发展,都市的兴起人们对音乐艺术要求增长,音乐的发展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音乐的活动有了更多的良好场所,各国的民间音乐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音乐的实践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根据。③音乐的繁荣,音乐的活动成为当时极为重要的一种现象,它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更加显露出来,以至于成为不得不注意的重要问题,面对着这样的显示,代表不同方面利益的理论家就各自把解决音乐理论问题的任务纳入自己的思想活动中,这样在音乐问题中就产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8、儒家

孔子:一生自始至终提倡音乐。他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于建立正常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孔子的思想完全是从统治者的利益出发,并对其后儒家的音乐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孟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虽然未建立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提倡“王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

荀子:也是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篇》中,对于儒家音乐思想有系统的总结。他认为音乐能够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荀子对墨子曲“非乐”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评,维护儒家“倡乐”的主张,并予以进一步发展。

19、《乐记》: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极其广泛的问题。

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得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

弊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征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因而不把音乐当做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

《乐记》是我国古代光辉的音乐思想论著,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所占有的地位都十分重要的。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批判的继承。

20、墨家

墨子:墨家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其著作包含深刻的哲理。他的音乐思想主要载于《墨子》—书的《非乐》、《三辨》两篇中。墨子主张“非乐”,即反对音乐,他认为:音乐使“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 “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音乐可使统治者丧失江山,“弦歌鼓瑟,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观点: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认为使用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亡。

21、道家

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他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他提出:“道法自然”、“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他主张“大音希声”(追求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法自然”“无为”等

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他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而是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祟尚“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反对人的主观作用。

22、简述西周到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二、歌唱,这个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

三、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1.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2.器乐合奏相当发展。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

3.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如琴、瑟、笙、箎、萧发展为独奏乐器。

四、这个时期已形成调、调式、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五、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

六、春秋末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的理论水平。

23、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

西周乐舞是礼乐中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六代乐舞—简称“六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古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包括:

黄帝--《云门》(或称《云门大卷》)

尧--《大咸》(或称《咸池》)

舜--《箫韶》(或称《九韶》、《大磬》、《九辩》、《九歌》等)

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商代--《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

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二、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包括:

帗舞—彩绸舞

羽舞—羽毛舞

皇舞—五彩羽毛舞

旄舞—牛尾舞

干舞—盾牌舞

人舞—长袖舞

三、散乐、夷乐—民间乐舞

四、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五、宗教性乐舞—天旱时求雨的《雩舞》与秋季驱除瘟疫所用的《傩舞》。

六、颂乐—是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

七、雅乐—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内容与颂歌相近;小雅较接近于民歌。

八、房中乐—也是一种燕飨乐。一般用于后宫宴飨之中只用琴、瑟、萧、笙等弦管乐器,形式较为轻松活泼。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07月浙江缙云县教育系统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