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07月教师招聘考试《化学计算基础知识》考点一
2015-07-07 17:16: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考点预测】

教师招聘考试中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①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②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③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④有关溶液浓度(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

⑤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⑥有关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⑦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简单计算;

⑧有关燃烧热的简单计算;

⑨以上各种化学计算的综合应用。

【知识导学】

(一)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1、关系式法——多步变化以物质的量关系首尾列式计算。

2、选量法——利用已知量物质与未知量物质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3、差量法——根据变化前后的差量列比例计算。

4、十字交叉法——对于二元混合物问题运用交叉法。

5、守恒法——运用质量、元素、得失电子、电荷守恒计算。

6、极值法——对数据处理推向极端的计算。

7、估算法——避开烦琐解题寻找快速方法解题,求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分子式的主要方法。

8、图象法——找出图与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列出方程式或列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式。

(二)化学计算的常用技巧:

1、定量问题定性化;

2、近似估算;

3、运用整体思维,化繁为简;

4、利用图象解题等等。

(三)具体解题方法及例题:

1、关系式法

对于多步进行的连续反应,尽管每一步反应都是各自独立的(反应条件和设备可能不同),但前一个反应的产物是后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可根据中间产物的传递关系,找出原料和最终产物的关系式。由关系式进行计算带来很大的方便,并且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寻找关系式时要特别注意原料中的某些元素是否都转入了产物中去,中间产物是否又有原始原料参与,不可盲目地根据起始物和产物中的原子守恒直接得出关系式。常进行如下的相当量处理:①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损失率=该化合物的损失率;②中间产物的损失率=原料的损失率;③中间产物的转化率=原料的转化率。

另外,有些题目中常出现一些教材中未见过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信息的形式作为解题的某些条件,此时要耐心地寻找物质或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以便得出正确的关系式。

例1、一定量的铁粉和9g硫粉混合加热,待其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盐酸,将生成的气体完全燃烧,共收集得9g水,求加入的铁粉质量为

A 14g  B 42g  C 56g  D 28g

解析:因为题目中没有指明铁粉的量,所以铁粉可能是过量,也可能是不足,则与硫粉反应后,加入过量盐酸时生成的气体就有多种可能:或者只有H2S(铁全部转变为FeS),或者是既有H2S又有H2(铁除了生成FeS外还有剩余),所以只凭硫粉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不易建立方程求解。根据各步反应的定量关系,可列出关系式:

Fe→FeS(铁守恒)→H2S(硫守恒)→H2O(氢守恒)………… (1)

Fe→H2(化学方程式)→H2O(氢定恒)……………………… (2)

从而得知,无论铁参与了哪一个反应,每1个铁都最终生成了1个H2O,所以迅速得出铁的物质的量就是水的物质的量,根本与硫无关,

2、选量法:

选量计算是指,在一道题中计算某一数值时,给出了两个相应的条件,需要选取一个适当条件,舍弃一个不当条件计算的方法。

例2、将标准状况下33.37L(氢气的密度为0.089g/L)的氢气,缓缓通入150g灼热的氧化铜中,充分反应后可得到多少g的铜?

解析:题目中即给了氢气的量,又给了氧化铜的质量,在这两个已知量中必须比较,选取不足的量来计算生成的铜的质量。

解:设生成铜的质量为 x

可知给定氧化铜过量,用不足量氢气的体积作为已知量求解。

3、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其中的差量主要包括:质量差、物质的量之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这种差量跟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相应的量成比例关系,差量法就是借助于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再根据题目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式,然后求解。解题关键是能从反应方程式中正确找出对应于题目中“实际差量”的“理论差量”。

例3、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 g ,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反应前后质量改变原因为MgCO3变为MgO ,理论差值由此计算。

原氧化镁质量 = m- 21(m – n)/11 = (21n-10m)/11

原氧化镁质量分数 = (21n – 10m)/11m×100%

答案:A

本文来自^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07月秋安徽安庆蓝天实验学..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