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11月如何正确把握诗歌教学的授课逻辑
2015-11-20 18:33: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涉及到了诗歌教学,比如今年青海西宁7月份教师招聘考试中就考到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中古诗《牧童》的说课。结合个人授课经验来看,诗歌教学往往是各位考生考试的难点内容,今天就和大家来探讨一下如何更好的进行诗歌教学,包括古诗和词。

首先来谈谈大多数考生在诗歌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找不到授课逻辑,授课条理不清;二是对诗歌内涵解读难以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三是对相应的诗歌创作背景了解不足,导致诗歌主题理解单一、狭隘。

其中授课逻辑的混乱又是主要问题。

诗歌的主要特点是语言富含深意、韵律节奏感强,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跳跃性,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为了达到形式审美上的要求,有时会牺牲汉语语言规则的合理性,短短二三十个字,却往往表达了深刻丰富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各位授课者能够紧紧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内容展开分析,深挖背后的精神内涵。

那么什么是诗歌中的关键内容呢?答案是“意象”,即客观事物主观化后在文本中的艺术再现。“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诗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与“意象”相对应的是“意境”,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①

通过上述表述,我们可以明白,诗歌的表达逻辑是通过意象的选择塑造意境,进而表情达意,抒发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也因该按照这样的表达逻辑进行教学。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典型的意象堆砌。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结合诗歌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总结一下诗歌教学的授课逻辑:首先,因为古诗大多是文言文,因此,第一步是对于诗歌形式和语言的分析,包括释题(诗歌标题、词牌名等)、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介绍、生字词讲解等;其次应该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梳理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再次结合意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分析诗歌的意境特点和审美取向;第四部应该是在意境分析的基础上品味情感;最后可在理解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诗歌在技术层面的一些特点,包括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修辞的运用。

所以,希望广大考生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能明白诗歌这一特殊文本类型的表达逻辑,正确把握诗歌教学的授课逻辑,为更好的进行诗歌教学奠定基础。

同时建议各位考生加强对于古诗词中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学习,一些典型的意象再古诗表达中都有约定俗成的内涵。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举几个例子:

1、菊花:高尚人格的写照。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隐逸风范。

2、梅花:表达坚韧不屈的精神。

陆游的《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莲花:表达爱情或清洁的品格。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爱莲说》中典型的借物言志,与菊花类似。

4、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唐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与鸿雁相似的还有月亮,也多表达思乡之情。

5、柳树: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王维《宋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水:多表达绵绵无绝的愁思和时光易逝之感。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更多的典型意象需要各位考生在平时加强学习,掌握方法的同时需要更多的是积累,才能真正达到高水平的诗歌教学,条理清晰,同时内涵解读深入。

① 选自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91考试网资深讲师梁勃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91考试网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11月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2..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