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12月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重要考点“记忆与学习”
2015-12-10 17:32: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记忆(名解):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保存、提取。

①编码是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②保存,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

③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在被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包括两种情况,回忆和再认。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如做填空题)。再认是指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如做选择题)。

3、简述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种记忆。

情景性记忆是指对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触景生情);语义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

(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由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寄存器,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20~30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4、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以及三者关系。

感觉记忆的特点:信息以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的形式储存,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信息保持时间很短,一般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为9~20个字母或物体,甚至更多;若感觉记忆不被注意或编码,很快就会自动消退。

短时记忆的特点: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只有少量的信息以视觉或语义编码形式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20~30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对一个人来讲,不同长度的材料组块数可能相同,而相同材料对不同的人,所构成的组块数也可能差异很大。这取决于人们对材料的熟悉程度。

长时记忆的特点:信息的编码形式以语义编码形式占主导地位,也有视觉编码;容量大,一般认为长时记忆的容量位5~10万个组块,甚至无限;保持时间长,长时记忆是一种永久性的信息储存。

三者关系: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时,经过编码获得意义,并进入短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并对它进行组织,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式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5、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十分重要。复述分两种: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保持性复述也称机械重复,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6、语义网络(名解):语义网络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根据信息间的语义联系构成的一种层次不太清晰的框架。它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7、图式(名解):过去知识经验的有组织的较大单元的“整体团块”,是表征过去知识经验的心理结构。

8、遗忘曲线(名解):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并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遗忘的规律为先多后少,先快后慢。根据这种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进程的曲线,称之为遗忘曲线。

9、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有两种,分为前摄干扰(名解: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后摄干扰(名解: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10、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11、在平常进行阅读时,信息的提取非常迅速,几乎是自动化的过程。但有时候,信息的提取需要借助于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②情绪和状态的依存性。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做情境依存性记忆。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线索,叫做状态依存性记忆。

③情绪的作用。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强度取决于情绪类型、强度和要记的信息内容。一般来说,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详细、栩栩如生的持久性记忆。

12、有意遗忘(名解):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使自己感觉更好,人们有意识地不使某些引起不愉快体验的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

13、如何提高记忆力的能力?

记忆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记忆的品质上。一般来讲,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快慢)、记忆的持久性(识记过的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否有效地提取记忆材料)。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复习即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的内容的遗忘。要做到有效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记忆与保持。

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这涉及过度学习问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重复学习。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这说明,复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

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此外在复习时,还应该尽量调动多种感官来共同进行记忆。

(2)记忆术。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记忆术有地点法(又称为位置法,一种传统的记忆术),韵律法(又称口诀法)、记笔记(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在记笔记时,思考远比书写更为重要)等。

14、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最初遗忘规律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及时复习,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同时,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不断的系统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第一次复习在学习结束后的5~10分钟较好,第二次复习在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学习结束后的第二天,第三次复习在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在半年后。此外,要将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结合起来。

其次,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遗忘除了与时间有关之外,还与学习的程度有关。低度学习的材料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根据过度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但这并不是说复习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太过的话反而容易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

最后,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一面读,一面试着背诵,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此外在复习时,还应该尽量调动多种感官来共同进行记忆,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研究还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编码的,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并长期保存。因此,在复习时要做到力求理解,而不是呆读死背。

15、学习(名解):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6、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方式划分

①接受学习(名解):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②发现学习(名解):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③意义学习(名解):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④机械学习(名解):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2)按学习内容划分

①知识学习: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②技能学习:指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法,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③社会规范的学习:即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17、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1)复习策略。

(2)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群集即我们平时所讲的归类,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3)适当结合实际进行发挥。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12月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