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导读】南京大屠杀公祭12月13日在南京举行,这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两名八十多岁的幸存者与众人一起悼念死去的亲人与同胞。
央广网南京12月1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大屠杀公祭时86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和88岁的余昌祥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步步入会场,与众人一起悼念在那场浩劫中死去的亲人与同胞。
1937年,8岁夏淑琴一家7口人被日军杀害,她被日军刺了3刀,侥幸活了下来,并被时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入纪录片,成为不容置疑的历史见证人。10年前,夏淑琴面对日本右翼学者称其为“编造历史的假证人”的污蔑,愤然而起,历经数年,远赴日本打赢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日诉讼的“第一案”。2014年12月13日,作为历史的证人和幸存者代表,夏淑琴参加了南京大屠杀的国家公祭仪式,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起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余昌祥生于1927年。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时,他们家躲在扫帚巷王全胜粮行下面一个通往长干桥的大管道里避难。他的养父余必文等未进管道里的7人,被日军捅死了5人。余必文肠子被捅得流了出来,却最终得以幸存。而生父余必福则被日军杀害,尸首一直没有找到。2012年,余昌祥和夏淑琴一起在日本本岛、九州参加了“证言集会”,向日本人民讲述他亲身经历的大屠杀细节。
今天,两位幸存者再次站在了国家公祭仪式现场,既是为了纪念先人,也是为了告诫后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在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揭幕的“国家公祭鼎”威严地放置在公祭台正中。
面向公祭台的左侧是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形的花岗岩雕塑,上面写着“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这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在最黑暗的40余天时间里,30万同胞被惨遭屠杀。
在面向公祭台的右侧,悬挂着巨大的和平大钟,再远处是一座残缺的城门雕像。在广场的地面上,铺满了白色的石子,寓意30万死难同胞。现场气氛凝重,集会人群入场时,石子碰撞的声音在广场内回响,仿佛听到了死难者的控诉。
上午10点,国务委员王勇宣布仪式开始。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开始,在军乐团伴奏下,全场唱国歌。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凄厉的防空警报声划破了南京上空,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默哀结束后,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建国发表了讲话,截至发稿时,仪式进行到这里。之后,将有南京青少年代表朗诵《南京和平宣言》、各界人士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环节。
纪念馆本身的变化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去年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之后,纪念馆在“历史”与“和平”两大主题的基础上,以“胜利”为主题进行了大规模扩容。在“南京保卫战”、“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历史见证”等既有展陈的基础上新增了《不屈的抗争》、《法西斯的投降》、《正义的审判》、《争取持久和平》等五个部分,新增展出图片1100余幅、文物6000余件(套)。明天起,该展览将向公众首次开放。
原标题:南京大屠杀公祭仪式举行 全城拉响警报
The secret of study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rory with practice. 学习的秘诀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The mother's breath is aye sweet. 母亲的气息,永远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