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专用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09年天心区小学音乐教师专业考试论述题 音乐教师招聘试题
2014-09-20 17:55: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91考试网倾情奉献:
 

  论“老师一桶水才能倒满学生的一碗水”

讨论一:近翻看了陶行知先生的一些名言,对其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陶先生说:“所谓‘学’,是学着怎样学,而非只是受教。”这句话让我对现在老师们所普遍赞成的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有点疑惑,现将我自己的一点看法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中,学生学会新知识。诚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学到多少知识都是由教师一手掌握的,那“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是毫无非议的。

而新课改下,我们的教学已经打破了常规,不再拘泥于师问生答,学生的提问已经成了新课改下的一大亮点。我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也说过:做学问,先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学生做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只学着怎样去回答教师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学习。孩子们的思维是跳跃的,开放的教学,开放的课堂,我们教师还能预先知道学生应该学哪些知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赫伯特·科尔先生说:“教育的一个美丽之处在于——作为一名教师,其发展是无限的,正如你事先并不知道学生能学多少东西一样”。是啊,我们都不知道学生要学哪些东西,想学哪些东西,我们还怎么“给”呢?

何炳章先生倡导的“自育自学”理论将学生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已经从“教者”转变成了“引导者”。我们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灵动的空间,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想法发生了碰撞,而这种灵感的延伸将是无限的。

每个孩子的爱好不同,他们会掌握许多我们教师都不知道的知识,他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也势必会呈现五花八门的形式,教师经常会被他们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军”,我们教师经常被“将”得尴尬之极。而此时的我们是否非要去把那么多的知识都弄懂呢?这里是我教学中的一个例子与大家分享。

有一次,我在教学《石榴》时,在让孩子们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我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这时,我们班的“小问号”陆振涛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很奇怪!这里的石榴那么好吃,那么有名,地名应该叫‘石榴庄’啊,而书上为什么说它叫‘枣庄’呢?”

他这一问立刻“一石激起千尺浪”,“是啊,为什么啊?”“老师你知道吗?”······说实话,当时我也愣了一下,我没想到他们会提到这个问题。不过我立刻想到了个主意,把问题又抛给了他们:“地名都有他们的独特来源,就如枣庄,查查资料,也许它名字的由来会给你们满意的答案,还有合肥,为什么叫合肥?老师很想知道他们名字的由来,你们能满足我吗?”学生们很爽快地答应了我,当然他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善良的陷阱”,他们读课外书的热情被他们自己提的问 91Exam.org题激励了起来,真是一举两得啊。

我想一位高明的教师不一定涉猎所有的学科和知识,但他的学生却各个都能在某一学科或知识领域内有所收获,且乐此不疲,这就很好了。

我记得小时候教我语文的一位老师,据说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但她的书却教得极好,她从来不以“教师”自居,每次课堂上,她都给我们提供一个提问的机会,然后在我们绞尽脑汁,想出一大堆问题时,她说,老师也不明白,你们能教教老师吗?于是,我们一大堆孩子放学后,脑子里面剩下的就都是一个个问题了,翻书、查资料、问家长······心里想着,若能当老师的老师,那多光荣啊!我也就是从那时候喜欢上了看书,喜欢上了提问,喜欢上了当老师。

我还记得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门说过的一句话,她说:“孩子们,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困惑,充满了疑问?”孩子们说是。她说:“这就对了,困惑就是这节课的收获。”

当然,我并不反对教师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教师自然是学生们崇拜的“粉丝”,但我更赞成让我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学生。

教师不应该再充当“给予者”的角色,而应该当“引路人”。

我想把开头提到的那句话改一改,更适合现在的新课改,那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一碗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上面仅是我自己的“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领导和同仁们多多指教!

 

讨论二:“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这种认识由来已久,至今仍是很多老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外界评价一个教师是否称职的主要依据。这种比喻反映的教育观念在今天遇到了挑战,甚至是否成立也已成了待探究的疑问。

    一碗水的学生,与一桶水的教师,这一比喻产生在农业经济年代。在那样的年代,社会变化迟缓,时间如同凝固了一样,知识经验的总量也极为有限,教师作为成年人可以通过“术业有专攻”成为知识的占有者,从而获得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支配地位。而今天,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息的生产、交换、传播、复制的基础之上,社会处在空前的流变状态之中,正如同有社会学家所说的;当今社会只有变化才是不变的,只有不确定才是确定的。这样的说法虽然有简单化之嫌,但也有其道理。信息的千变万化,使得成人世界不再象以往那样成为知识的化身和占有者,学生也开始占有和分享大量的知识,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大量增多,有很多是教师所不知不晓的。一桶水的教师正在遭遇一桶水的学生。

    教师几乎是在突然间发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信息有很多是自己不具备的,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自己不能回答的,在师生交往中原有的话语权在逐渐消解,知识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学生所具有的这桶水,与教师这桶水的成分有着很大的差异,浑浊程度也大相径庭。消费观念、品牌意识、时尚文化,是学生那桶水中的重要成分;学科知识、成人社会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是教师那桶水的重要成分。从学校承担的传统职责的角度讲,教师那桶水的颜色是清澈的,每个教师都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立场和在教学中表达的内容;学生那桶水的颜色则显得有些浑浊,至少从教师角度判断是如此,这桶水裹杂着与教师对立的价值观念,糅合进了学生同辈群体的文化特色,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作用显得不再直接,效果不再明显。

    这一变化是教师以往从未遇到的,也是始料不及的。水往低处流,现在要流的地方不经意间水平线也提高了,那边的水位也升上去了,高处的水难以流下去了。遇此阻击,教师只能将自己的一桶水与学生的一桶水相互交换,在水流的撞击中形成新的水平面,变桶装水为淙淙溪流。

    换个角度讲,今天的教师也不见得就有一桶水。哪怕学生有一桶水,教师有一碗水,也未尝不可,只要教师的这碗水与学生不同,是学生所需要的,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就可以了。现在,企业中的培训,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师桶水的观念和认识。
 


 
 
 
a>

A rolling eye, a roving heart. 眼活情不专.
He that puts on a public gown must put off a private person. 担任公职的人,就要不徇私情。
Tags:教师 招聘 考试 真题 答案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中学教.. 下一篇:雨花区2008美术专业考试试题 美..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