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06月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常考人物之荀子教育思想
2015-06-10 09:28: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百家私学的兴起,私学中影响较大儒、墨、道、法四家,提到儒家,必不可少的人除了孔子、孟子外还有一位荀子。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 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他在批判比较的基础上吸收诸子百家的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君授神权”,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峰。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荀子博学深思,思想非常丰富涉及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且都有所建树,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都出于荀子门下。下面^91考试网资深讲师李杏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一、论教育作用

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二、教育目的

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治学并非一定要当官,但当官的必须先治学。

荀子的基本培养目标是“法后王而重礼法”的雅儒,最高目标是“大儒”。他们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是“既仁且智”的“王霸之佐”。[page]

三、教学思想

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他更强调“外积”;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其教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积”“渐”

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环境可以改变人,结交不同的人,学到的东西也不一样。荀子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学思行相结合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儒效》)。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但是,闻、见只能分别反映事物的一个方面,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与规律。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规律,就能自如地应付各种新事物。这实际上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由学、思而得的知识还带有假设的成份,是否切实可靠,唯有通过“行”才能得到验证,只有这样,“知”才能称得上“明”。这是教与学不可违背的“法则”。

(三)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看到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而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06月教师招聘面试:细节决..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