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解析:
8、以下是关于唯心主义的有关材料: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摘自《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摘自《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 ——摘自《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简析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 (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2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3的“天”是指自然界。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不同点是对本原的解释不同,材料1是“天”,材料2是“道”。 (3)材料3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顺应规律就能成功(吉),违背规律则就会失败(凶)。 答案解析:
9、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作出了各自的解释,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2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 (1)材料1、2、3各自所说之“天”各指什么? (2)材料1、2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是什么? (3)材料3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观点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材料2、3的观点是不可知主义的怀疑论(或不可知论),材料4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材料5、6均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材料1中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认识封闭在主观精神的圈子之内,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取消了认识能否通过主观反映客观的问题。材料2、3中的不可知论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一种不能证明其对错,不能证明其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东西。材料4中的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在于它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极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 (3)材料5中包含着可以驳倒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的东西,就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4)材料6揭示出的一个东西是: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案解析:
10、以下为关于哲学方面的材料 材料1 西方古代的“回忆说”把认识看作是人对头脑中已经潜在具有的东西的一种回忆。中国古代认为人“生而知之”,近代西方又有“天赋观念”说。 材料2 康德认为,在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自在之物”,他引起人的感觉,但“自在之物”只能提供认识的材料,认识的结果是由主体所具有的先验认识形式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成的。因此,人们所认识的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与感官所形成的表象。 材料3 休谟认为人所知道的只能是自己的感觉,所谓通过认识而发现的客观规律性或因果必然性,不过是人在多次重复感觉以后形成的习惯性联想,至于这种因果必然性是否真实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我们是无法证明的。 材料4 西方古代的影像说、流射说、蜡块说与近代的白板论和感觉论都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影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想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材料6 列宁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列宁还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4、5、和6,分别指出其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2、3和4根本缺陷是什么? (3)材料5的观点中包含着可以驳倒材料1、2、3的观点的最令人信服的东西是什么? (4)分析材料6揭示出了一个东西,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