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在矛盾存在问题上(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11、下面是老子哲学的一些材料: 材料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因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填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似万物之宗”。 材料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地道,道法自然。” 材料3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关于有无、阴阳、大小、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老子认为,“有两”的思维方法是人们分析事物的出发点。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4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材料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请回答:(1)依据材料1,说明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性质及其辩证法思想。(2)依据材料2,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3)依据材料3,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4)依据材料4,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5)依据材料5, 说明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12、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以下材料。 材料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其间可能出现暂时的曲折和倒退,但总趋势是前进的。 材料2 孟子认为历史以五百年为一周期,治乱循环。18世纪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在其《新科学》中提出,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都先后经过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三个阶段,在第三个阶段,由于“蛮族”入侵或内部纷争等原因,社会退回到原始野蛮状态,开始了新一轮的周期性运动。 材料3 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的发展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缺乏独立自由、个性极不发展的时期。当时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人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被束缚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阶级关系和等级关系之中,直接依赖于体现这些关系的各种人类共同体,作为个体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是以对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具有较多的独立性、较丰富的关系和较多样才能的形态。这时,物质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物质生产活动却表现为对人来说是异己的东西,人成为自己所创造的奴隶。人不再直接依赖于别人或某种共同体,而是依赖于物,依赖于货币,这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有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自由。这时的生产力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物质财富极其富足,劳动成为人本身的内在需求,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由此,人真正获得了自由和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请回答:(1)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什么不同?(2)材料1和材料3的共性是什么?
参考答案
(每小题1分)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所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特征,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共性与个性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但不是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在本题中,只有命题B是辩证法论思想的。命题A是虚无主义的,命题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命题D是不成熟的命题,所以不选。 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实质是割裂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肯定就是肯定一切,否定就是否定一切。本题中否定一切只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个特点,即在强调否定时就会否定一切,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本质是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所以本题选B。 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实质( ) A.否定一切 B.把肯定与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C.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的因素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这句话是形而上学的典型的名言,体现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的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立。所以本题选B。 4、“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是否承认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量变和质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但是二者分歧的核心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所以本题选C。 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把握事物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之间的关系,只有命题C是正确的。 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当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条件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所以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发展和灭亡,但从条件的概念中得不出条件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条件的改变并非只会引起事物的量变,根本条件的改变也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C.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能说条件变了事物也就变了,但没有否认事物存在的稳定性,只是强调了条件对事物存在的重要性。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事物的稳定性,与本题题意不对,因此本题选择命题C。 8、“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核事物的普遍联系,只有命题A符合题意。 9、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董仲舒认为,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古今没有变化和发展,所以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1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此就是此,彼就是彼,此与彼没有关系,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否认对立双方具有同一性的观点。而辩证法从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出发,必定承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所以看问题在承认非此亦彼,也承认亦此亦彼。 12、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亦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对矛盾同一性要领的把握,命题A是矛盾斗争性的基本含义,而命题B、D则否认差别,把矛盾的同一性看作是完全等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中对矛盾同一性正确表达的只有命题C。 13、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矛盾转化并非只有一个方向,比如由坏向好,由低级向高级,但也不是向任何一个方向,而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矛盾转化的基本特点,所以本题选B。 1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中,两句诗所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只有命题D符合题意。 1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和谐社会和矛盾同一性的原理。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