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07年考研专业课真题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六)
2010-12-24 18:42:09 来源: 作者: 【 】 浏览:1577次 评论: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成熟。(3)测验(或测验效应,或练习效应)。(4)统计回归。(5)工具(或测量的手段与技术)。(6)施测者偏好。(7)被试选择(或被试特征)。(8)被试缺失。(9)选择与成熟的交互影响。     答案解析:
1、列举影响教育实验内在效度的主要因素(不少于5个)。
  
参考答案: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以身作则。(3)爱护学生。     答案解析:
2、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参考答案: (1)研究的问题(或问题的提出,或文献综述的目的)。(2)文献检索范围与方法。(3)文献研究的结果和结论(或相关主题的内容概括及评论)。(4)参考文献(或主要文献目录)。     答案解析:
3、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 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国内背景)。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答案解析:
4、简述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2)学生因素。(3)学科发展(4)社会要求。     答案解析:
5、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 (1)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2)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     答案解析:
6、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分析题
(共19分)
参考答案: (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2)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之中。(3)成败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4)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将学业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动机降低。教师在归因训练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应引导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足;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答案解析:
1、试述维纳(B·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并阐述如何根据这一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参考答案: (1)三种研究思路优劣:①称书包重量可以收集关于学生课业负担的客观的数量化证据,但如果不同时考察书包的内容,就会使研究显得简单化而失之武断。②课堂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是否出现生理和心理疲劳,但无法完全了解作业负担等情况,并且课堂观察的样本数少,难以了解全地区学生课业负担概况。③问卷调查效率高,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关学生课业负担的数据,但获得的信息单一、表面化。(2)研究设想(略)。     答案解析:
2、如要确认某地区是否存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可能有以下三种研究思路:(1)称书包;(2)课堂观察;(3)问卷调查。试分析这三种研究思路的优劣,并提出你自己的研究
  
参考答案: (1)这段文字所蕴涵的是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拓展到全社会。(2)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挑战,如:社会变革的加速、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等对教育的挑战;人口增长及人的寿命的延长、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个人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对教育的挑战。(3)应对挑战的教育变革:①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②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③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化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④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     答案解析:
3、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更的世界。
  
参考答案: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是:(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2)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用生活来教育;(3)教育是为了改进生活。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是:(1)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2)学校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吻合;(3)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吻合。两者比较:(1)共同之处在于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2)不同之处在于,理论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现实社会生活,杜威强调的是体现社会精神的学校生活和儿童生活;对教育的理解不同,陶行知强调的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杜威强调的是学校教育。     答案解析:
4、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Tags:考研专业课真题 责任编辑:w48225117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07年考研专业课真题心理学专业.. 下一篇2008年考研专业课真题心理学专业..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