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2006年考研政治真题(十二)
2011-02-13 19:26:14 来源: 作者:[标签:作者] 【 】 浏览:2102次 评论: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相对静止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不变。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即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即动中有静,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据此分析,C选项坚持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是正确选项。A选项讲世界的本原,与题干不符;B选项把物质运动绝对化,忽视了相对静止,是错误的;D选项把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绝对化,也是错误的。[必背考点] 物质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及其辩证关系。[应试对策] 首先,物质和运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及其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部分的重要内容,属于经常性考点,可以以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命题,应当引起考生的充分重视;其次,不仅应当熟练掌握相关原理,而且能够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对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格言、俗语等进行理论分析。

----------------------------------------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______.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参考答案: A

[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思路剖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能动地获取、选择、加工、处理事物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所处地位、需要和价值取向、知识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主体的认识过程,从而形成不同的认识结果,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差异性。其次,主体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根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无论不同主体认识的差异性有多大,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最后,人的认识及其结果受到主体的影响,人的认识结果既反映客观信息,又反映主体自身状况,既不是由主体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客体单方面决定的,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据此分析,A选项是正确的。[必背考点]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应试对策] 实践、认识、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部分的重要概念,属于经常性考点,曾以多种形式命制考题,但并不是理论难点,只要充分理解基本概念,得分是有把握的。

----------------------------------------

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______.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参考答案: D

[命题出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实践和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思路剖析] 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实践中,人们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达到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
Tags:考研真题 考研试题 考研试卷下载 责任编辑:w48225117
】【打印繁体】【投稿】【收藏】 【推荐】【举报】【评论】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2005年考研政治真题 下一篇2001年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