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预览:
2018年1月9日下午湖北省人民银行面试真题
说明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第1题:博物馆和剧场门口排长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消费现象,但也有人认为这反映出优质文化资源少,与群众的需求不对等,对此你怎么看?
第2题:你认为什么是“好人”,谈谈你对“好人”的理解。
第3题: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谈谈这句话对你工作和生活的启示。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审题点1:“博物馆和剧场门口排长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消费现象”
博物馆和剧场是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地点都被认为是“上流社会”,可以说是门可罗雀的场所。但是现如今已经悄然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盈,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正成为一种火热的社会风尚。这长长的队伍,正是国人消费转型升级的小小缩影,表明百姓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日益增长。
审题点2:“但也有人认为这反映出优质文化资源少,与群众的需求不对等”
但是,“排长队”不仅意味着文化需求的增加,也体现出民众的“饥饿感”。结合社会背景来看,近年来的一些展览、演出如《千里江山图》、《茶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每一次精品展览和演出,都引发观者彻夜长队和“冲刺跑”。这既反应了观众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也反映着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热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慕。不可否认,现阶段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距离群众需求仍有差距,观众井喷的文化热情仍未被妥善安放,没有被充分地满足,虽然场馆数量稳步增加,但是形式、数量、时间上均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且地区、城乡间差异非常明显。
审题点3:“对此你怎么看”
结合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群众文化需求如此旺盛的背景下,我们应理性看待日益常见的“排队景观”。既要看到群众文化消费的热情,也要分析出当前文化建设、资源品质等方面的不足,进而不断回应群众井喷的文化热情,让精品文化进一步走近大众。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博物馆、剧场前排长队已再不是什么稀罕事。说起来,这些场馆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大众的、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高高在上的享受。现如今,竟然变得如此风靡、如此大众,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方面,物质水平提升,消费需求升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盈,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正成为一种火热的社会风尚。这长长的队伍,正是国人消费转型升级的小小缩影,表明百姓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优质资源过少,供给需求失衡。一些场馆频频出现的排队现象,也反映了文化供应,尤其是优质文化资源供应的不足。从场馆来看,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数量相对较少,一些精品展览的时间段也比较短,且展览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单独陈列,难免让观者觉得意犹未尽,满足不了公众的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从发展来看,优质博物馆和高质量展览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文化供给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极大不平衡。
如何让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以充分的满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大力新建场馆,均衡文化资源。一方面,加快完善文化艺术中心、档案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利用AR、VI等推进高新科技方式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融合,建立数字文化馆,搭好服务云平台,让群众通过“互联网+”精准匹配供需,为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公里文化圈”,举办品牌文化活动、流动舞台车巡演、文艺走基层演出等,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乡村延伸,向贫困地区延伸。
第二,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展示方式。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资金补助、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文化场馆资源配置,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在展览和演出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搭配,如在举办精品展览时可以搭配其他同年代、领域的展品,形成“对读”“互文”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展览的目的,不至于让观者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个展品里“管中窥豹”。同样对于优秀的剧目可以加排场次或者用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一饱眼福”。
第三,加强文化惠民,从供给侧发力。一方面,正所谓“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化部门要严格文艺作品和展览、演出的审批,对于文学艺术精品要制定发展规划,给予政策措施上的引导和扶持,倒逼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关注、关心群众需求。只有在创作源头撇去浮躁,沉潜下来,打造更多精品,才能让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充分挖掘放大本地历史、自然、人文资源,创新文化载体,通过政策的扶持,整合、开发文化资源,培育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缓解公共文化资源的不足,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审题点1:“你认为什么是‘好人’”
这句话是题目的第一问,什么是“好人”,也就是要我们说出心目中的好人的定义,我们可以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可以将好人必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展开联想,全国道德模范、做好事的先进事例有哪些,他们身上有什么品质,可以结合中华美德进行归纳,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好人下定义了。为了作答更加具体,也可以列举一些好人事迹。
审题点2:“谈谈你对‘好人’的理解”
这句话是题目的第二问。设问句着重突出了对于中国好人这个现象怎么看,这是正面的好的社会现象,所以表态持肯定态度,然后谈一下好人的积极影响,好人必然能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但是我们需要对影响条分缕析,细致作答,可以分为从真善美这样的普适价值来谈,从中华传统美德、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谈,从当下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来谈。
但是好人被打上了引号,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所谓的“好人”,会不会是老好人,一味忍让不懂保护自己的“好人”,所以可以谈一下这类人行为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出如何“做好人,但也要有原则”的对策。题干中的两个设问,刚好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来予以作答。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在我看来,“好人”就是那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人们,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他们的伟大见于平凡,崇高源于质朴。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比如:孝老爱亲好人刘金红用不离不弃的精神,维持着丈夫的生命和家庭的完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见义勇为好人张永忠,虽然年轻但有责任担当,发现歹徒行窃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弘扬社会正气;敬业奉献好人李嘉亮老师勤奋耕耘,努力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让所有学生体会到了老师父母般的温暖等等。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好人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好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他们用自己的善言善举,弘扬了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平凡事中的正能量,树立模范标杆作用,激发了中国人民向善向美的美好愿望。其次,他们的行为恰到好处地对中华美德做出生动自如的诠释,让大家真切地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模样,有利于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次,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下子活了起来,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但是好人也不是指一味地忍让,一味地做老好人,如果只做“懦弱的好人”,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其危害巨大。一是对自身而言,别人无礼的要求,自己根本不能承担,会使自己陷入窘境,不仅不能帮助别人,还会让自身受到金钱、名誉的损害;二是对社会而言,“老好人”的存在会使有一些人变得懒散无理,认为即便是自己不努力也会有人帮助自己,成为伸手党。
要让道德模范的“好人效应”进一步发酵,彰显中国好人的引领作用,并且杜绝不正确的“老好人”出现,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深入挖掘好人事迹,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微博开通热话题“说出你身边的好人”,网友评选最美人物活动等,促进更多的好人好事涌现,为“好人效应”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好人、道德模范事迹的宣传,提高全民讲道德、树新风的意识,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邀请大V撰写好人事迹文章;也要告诫大家不能一味软弱地做“老好人”,也要懂得拒绝,保护自己的利益;线下可以利用地铁公告栏、电视台宣传片、广场LED屏等形式宣传好人好事,使优秀道德榜样的精神对市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完善制度保障,让好人放心做好事。进一步关心这些好人,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政府可以建立中国好人自动救助机制,在制度层面为他们解决问题,例如规定好人好事的奖励额度,对碰瓷等现象进行严格界定等,也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各界献爱心,如在社区通过众筹的方式建立“关爱好心人”专项基金,基金可以予以帮助本社区好心人的奖励、损失补偿以及法律援助资金,为爱心人见义勇为提供声誉与金钱的激励;对困难好人更好地进行救助,以解除好人群体的后顾之忧,以此在全社会形成放心做好事的良好氛围。
再次,要健全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引导各行各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标准,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政策机制改进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考德指标,探索形成一套细化量化评议人才“德行”的成熟标准、评价要点、考察途径和办法,全面考察其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来决定人才选拔晋升的结果。
最后,理性做“好人”。一方面,作为个人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从身边小事做起,弘扬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和面临重大考验时,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支持一切正确的东西,毫不留情地反对批判、坚决纠正制止一切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不做“老好人”、“两面派”,决不能举棋不定、态度不明。此外,在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也要主动维权,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审题点1:“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
一人前行,看似没有牵挂与包袱,可以轻装上阵。但长路漫漫,哪有那么多的平坦大道保证我们前行路上一帆风顺。一旦遇到困难,一腔孤勇独自奋战很有可能让你止步不前。
审题点2:“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这句话道出本题的主要论点,即“集体的团结合作”。前行路上荆棘遍布,群策群力才是应用之法。群体成员之间互相搀扶、互相帮助,在情感上摒弃孤独,在方法上也不断提升。南飞过冬的大雁、成群迁徙的羚羊、结队产卵的企鹅,这些自然界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告诉我们,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再放眼历史,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秦国也是用了纵横联合之法才有了后来的民族大统一。
审题点3:“谈谈对你工作和生活的启示”
除了阐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本题设问还要求联系自身,将对团结合作的理解真正融入到你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当中去。这样回答的好处在于,不会让考官觉得你的阐述没有实际运用,“团结合作”都是在喊口号。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人生好比一条路,有的人怀着一腔孤勇,出发时看似飞快的驶离起点;有些人呼朋唤友,整理行装缓慢前行。前者一路潇洒,轻装上阵,在平坦的路上一路高歌,但这样的轻松却并不长久,突然出现的陡坡就能让他栽一个跟头。这时,后面成群结队的人们却互相搀扶越过陷阱,稳稳赶超,向着更远方行进。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就是在讲独行的不可行。三国吕布,自恃神勇,不与人议,不听劝阻,终被陈登父子陷害,一世英名绞杀于白门楼;关羽大将孤勇,但援军不至,也终究是败走麦城,突围时战死。这些战争的血泪同样在告诉我们,一人行,行不远。
只有集体的团结合作,是通往成功的必然选择。
从最原始的自然生存法则上说,南飞过冬的大雁、成群迁徙的羚羊、结队产卵的企鹅,它们脱离了集体就几乎等于选择了死亡,长途跋涉、天敌侵害、食物匮乏,任何一项都可能让它们失去生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选择了集体的个体,才会最终被自然选择。
再看个人发展层面,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曾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群体。”只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青蒿素的发现的,这个过程是无数科学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正是有了这群可爱的人,才推着屠呦呦走得更远。个人想成功,脱离不了集体的帮扶。
往更大处着眼,看我们的祖国。几十年前,我们经历了战乱、饥饿、贫穷、落后,那是什么成就了今日的强大祖国,是什么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个人吗?我认为不是的,是全体中国人民,是几十年前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成立后披荆斩棘的领路人、是改革开放后摸索前行的开拓者、是当下脱贫攻坚的领军者。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才能让祖国走向更远更美的明天。
反观我个人的工作生活,集体同样带给了我很大的温暖。遇到困难时,我体验到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是集体给了我站起来的勇气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在以后的人生中,我在自己奔跑的同时,也要注重集体的团结。首先要认识到我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而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要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其次在集体中发挥个人光热,尽最大努力帮助朋友、同事;最后共同携手,互相补充,互相搀扶,以更加稳当的姿态向着更远方同力前行!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审题点1:“博物馆和剧场门口排长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消费现象”
博物馆和剧场是文化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地点都被认为是“上流社会”,可以说是门可罗雀的场所。但是现如今已经悄然走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盈,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正成为一种火热的社会风尚。这长长的队伍,正是国人消费转型升级的小小缩影,表明百姓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日益增长。
审题点2:“但也有人认为这反映出优质文化资源少,与群众的需求不对等”
但是,“排长队”不仅意味着文化需求的增加,也体现出民众的“饥饿感”。结合社会背景来看,近年来的一些展览、演出如《千里江山图》、《茶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每一次精品展览和演出,都引发观者彻夜长队和“冲刺跑”。这既反应了观众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也反映着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热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慕。不可否认,现阶段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距离群众需求仍有差距,观众井喷的文化热情仍未被妥善安放,没有被充分地满足,虽然场馆数量稳步增加,但是形式、数量、时间上均无法满足观众的期待,且地区、城乡间差异非常明显。
审题点3:“对此你怎么看”
结合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群众文化需求如此旺盛的背景下,我们应理性看待日益常见的“排队景观”。既要看到群众文化消费的热情,也要分析出当前文化建设、资源品质等方面的不足,进而不断回应群众井喷的文化热情,让精品文化进一步走近大众。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近年来随着民众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博物馆、剧场前排长队已再不是什么稀罕事。说起来,这些场馆曾经被认为是远离大众的、具有一定知识门槛的、高高在上的享受。现如今,竟然变得如此风靡、如此大众,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方面,物质水平提升,消费需求升级。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丰盈,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正成为一种火热的社会风尚。这长长的队伍,正是国人消费转型升级的小小缩影,表明百姓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日益增长。
另一方面,优质资源过少,供给需求失衡。一些场馆频频出现的排队现象,也反映了文化供应,尤其是优质文化资源供应的不足。从场馆来看,现阶段我国的博物馆数量相对较少,一些精品展览的时间段也比较短,且展览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单独陈列,难免让观者觉得意犹未尽,满足不了公众的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从发展来看,优质博物馆和高质量展览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文化供给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还存在极大不平衡。
如何让民众的文化需求得以充分的满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大力新建场馆,均衡文化资源。一方面,加快完善文化艺术中心、档案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利用AR、VI等推进高新科技方式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融合,建立数字文化馆,搭好服务云平台,让群众通过“互联网+”精准匹配供需,为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公里文化圈”,举办品牌文化活动、流动舞台车巡演、文艺走基层演出等,加快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乡村延伸,向贫困地区延伸。
第二,引入社会资本,创新展示方式。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资金补助、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承办公共文化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文化场馆资源配置,推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在展览和演出的过程中,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搭配,如在举办精品展览时可以搭配其他同年代、领域的展品,形成“对读”“互文”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展览的目的,不至于让观者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个展品里“管中窥豹”。同样对于优秀的剧目可以加排场次或者用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的群众“一饱眼福”。
第三,加强文化惠民,从供给侧发力。一方面,正所谓“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文化部门要严格文艺作品和展览、演出的审批,对于文学艺术精品要制定发展规划,给予政策措施上的引导和扶持,倒逼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关注、关心群众需求。只有在创作源头撇去浮躁,沉潜下来,打造更多精品,才能让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更充分的满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以充分挖掘放大本地历史、自然、人文资源,创新文化载体,通过政策的扶持,整合、开发文化资源,培育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缓解公共文化资源的不足,以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审题点1:“你认为什么是‘好人’”
这句话是题目的第一问,什么是“好人”,也就是要我们说出心目中的好人的定义,我们可以联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可以将好人必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在脑海中展开联想,全国道德模范、做好事的先进事例有哪些,他们身上有什么品质,可以结合中华美德进行归纳,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好人下定义了。为了作答更加具体,也可以列举一些好人事迹。
审题点2:“谈谈你对‘好人’的理解”
这句话是题目的第二问。设问句着重突出了对于中国好人这个现象怎么看,这是正面的好的社会现象,所以表态持肯定态度,然后谈一下好人的积极影响,好人必然能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但是我们需要对影响条分缕析,细致作答,可以分为从真善美这样的普适价值来谈,从中华传统美德、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谈,从当下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来谈。
但是好人被打上了引号,我们可以联想一下所谓的“好人”,会不会是老好人,一味忍让不懂保护自己的“好人”,所以可以谈一下这类人行为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出如何“做好人,但也要有原则”的对策。题干中的两个设问,刚好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来予以作答。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在我看来,“好人”就是那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人们,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他们的伟大见于平凡,崇高源于质朴。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包括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大科学家、劳动模范、青年志愿者,比如:孝老爱亲好人刘金红用不离不弃的精神,维持着丈夫的生命和家庭的完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见义勇为好人张永忠,虽然年轻但有责任担当,发现歹徒行窃不顾个人安危,勇斗歹徒弘扬社会正气;敬业奉献好人李嘉亮老师勤奋耕耘,努力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让所有学生体会到了老师父母般的温暖等等。
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好人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我相信,好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他们用自己的善言善举,弘扬了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平凡事中的正能量,树立模范标杆作用,激发了中国人民向善向美的美好愿望。其次,他们的行为恰到好处地对中华美德做出生动自如的诠释,让大家真切地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模样,有利于在社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次,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下子活了起来,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
但是好人也不是指一味地忍让,一味地做老好人,如果只做“懦弱的好人”,只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其危害巨大。一是对自身而言,别人无礼的要求,自己根本不能承担,会使自己陷入窘境,不仅不能帮助别人,还会让自身受到金钱、名誉的损害;二是对社会而言,“老好人”的存在会使有一些人变得懒散无理,认为即便是自己不努力也会有人帮助自己,成为伸手党。
要让道德模范的“好人效应”进一步发酵,彰显中国好人的引领作用,并且杜绝不正确的“老好人”出现,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深入挖掘好人事迹,加强宣传引导。一方面,政府可以在微博开通热话题“说出你身边的好人”,网友评选最美人物活动等,促进更多的好人好事涌现,为“好人效应”添砖加瓦;另一方面,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好人、道德模范事迹的宣传,提高全民讲道德、树新风的意识,营造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邀请大V撰写好人事迹文章;也要告诫大家不能一味软弱地做“老好人”,也要懂得拒绝,保护自己的利益;线下可以利用地铁公告栏、电视台宣传片、广场LED屏等形式宣传好人好事,使优秀道德榜样的精神对市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完善制度保障,让好人放心做好事。进一步关心这些好人,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政府可以建立中国好人自动救助机制,在制度层面为他们解决问题,例如规定好人好事的奖励额度,对碰瓷等现象进行严格界定等,也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各界献爱心,如在社区通过众筹的方式建立“关爱好心人”专项基金,基金可以予以帮助本社区好心人的奖励、损失补偿以及法律援助资金,为爱心人见义勇为提供声誉与金钱的激励;对困难好人更好地进行救助,以解除好人群体的后顾之忧,以此在全社会形成放心做好事的良好氛围。
再次,要健全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体系。政府应该引导各行各业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评价标准,并制定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政策机制改进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在选拔和任用人才时,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考德指标,探索形成一套细化量化评议人才“德行”的成熟标准、评价要点、考察途径和办法,全面考察其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来决定人才选拔晋升的结果。
最后,理性做“好人”。一方面,作为个人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从身边小事做起,弘扬正能量。另一方面,要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和面临重大考验时,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支持一切正确的东西,毫不留情地反对批判、坚决纠正制止一切危害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不做“老好人”、“两面派”,决不能举棋不定、态度不明。此外,在个人利益受到侵犯时,也要主动维权,不能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审题点1:“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
一人前行,看似没有牵挂与包袱,可以轻装上阵。但长路漫漫,哪有那么多的平坦大道保证我们前行路上一帆风顺。一旦遇到困难,一腔孤勇独自奋战很有可能让你止步不前。
审题点2:“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这句话道出本题的主要论点,即“集体的团结合作”。前行路上荆棘遍布,群策群力才是应用之法。群体成员之间互相搀扶、互相帮助,在情感上摒弃孤独,在方法上也不断提升。南飞过冬的大雁、成群迁徙的羚羊、结队产卵的企鹅,这些自然界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告诉我们,集体团结的重要性。再放眼历史,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秦国也是用了纵横联合之法才有了后来的民族大统一。
审题点3:“谈谈对你工作和生活的启示”
除了阐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本题设问还要求联系自身,将对团结合作的理解真正融入到你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当中去。这样回答的好处在于,不会让考官觉得你的阐述没有实际运用,“团结合作”都是在喊口号。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人生好比一条路,有的人怀着一腔孤勇,出发时看似飞快的驶离起点;有些人呼朋唤友,整理行装缓慢前行。前者一路潇洒,轻装上阵,在平坦的路上一路高歌,但这样的轻松却并不长久,突然出现的陡坡就能让他栽一个跟头。这时,后面成群结队的人们却互相搀扶越过陷阱,稳稳赶超,向着更远方行进。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就是在讲独行的不可行。三国吕布,自恃神勇,不与人议,不听劝阻,终被陈登父子陷害,一世英名绞杀于白门楼;关羽大将孤勇,但援军不至,也终究是败走麦城,突围时战死。这些战争的血泪同样在告诉我们,一人行,行不远。
只有集体的团结合作,是通往成功的必然选择。
从最原始的自然生存法则上说,南飞过冬的大雁、成群迁徙的羚羊、结队产卵的企鹅,它们脱离了集体就几乎等于选择了死亡,长途跋涉、天敌侵害、食物匮乏,任何一项都可能让它们失去生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选择了集体的个体,才会最终被自然选择。
再看个人发展层面,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曾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群体。”只一个人是无法完成青蒿素的发现的,这个过程是无数科学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正是有了这群可爱的人,才推着屠呦呦走得更远。个人想成功,脱离不了集体的帮扶。
往更大处着眼,看我们的祖国。几十年前,我们经历了战乱、饥饿、贫穷、落后,那是什么成就了今日的强大祖国,是什么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个人吗?我认为不是的,是全体中国人民,是几十年前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成立后披荆斩棘的领路人、是改革开放后摸索前行的开拓者、是当下脱贫攻坚的领军者。正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参与,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才能让祖国走向更远更美的明天。
反观我个人的工作生活,集体同样带给了我很大的温暖。遇到困难时,我体验到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是集体给了我站起来的勇气以及克服困难的方法。在以后的人生中,我在自己奔跑的同时,也要注重集体的团结。首先要认识到我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人,而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要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其次在集体中发挥个人光热,尽最大努力帮助朋友、同事;最后共同携手,互相补充,互相搀扶,以更加稳当的姿态向着更远方同力前行!
'>
真题预览结束
真题试看结束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带答案详解版《★2018年1月9日下午湖北省人民银行面试真题》真题及11018套全国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完整版真题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