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 10.ACD
三、判断题
1. × 2.√ 3.× 4.√ 5.√ 6. × 7. √
8.× 9.× 10.√
四、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
孙某向县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正确的。首先,本案中,县人民检察院和县人民法院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国家赔偿法》第十九条规定:“二审改判无罪的,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和作出逮捕决定的机关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本案中,作出一审判决的是县人民法院,作出逮捕决定的是县人民检察院,因此他们应为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其次,孙某向县人民法院请求赔偿是正确的。《国家赔偿法》第十条规定:“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该赔偿义务机关应当先予赔偿。”因此县人民法院对孙某的请求应当先予赔偿。
2. 孙某未超过赔偿请求期限。《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被羁押期间不计算在内。”本案中县人民检察院与县人民法院违法行为的确认依据是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时间是2006年7月2日,从这一天算起两年内李某均有权提出赔偿请求。
五、公文改错题
(1)发文字号居中排列;
(2)缺主送机关,应写明收文单位名称;
(3)转发同级机关公文,不应用批示语气,如“我局同意”、“所提意见切实可行”等;
(4)附件说明不规范,应具体写明附件的标题;
(5)成文日期不规范,应用汉字写全年月日,即“二O一O年十月十六日”;应加盖印章。
六、材料处理题
1. 【答案要点】
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诸环节的先后次序与步骤。行政决策基本程序包括:①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②确定决策目标;③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④拟定决策方案;⑤分析方案;⑥选择方案;⑦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⑧评估决策。
2. 【答案要点】
首先,深圳机场选址决策一案告诉我们,决策必须有选择,即围绕决策目标拟定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比如“白石洲机场方案”或“黄田机场方案”,通过联系实际,综合考虑,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最终作出决策,如国务院批准“黄田机场方案”。
其次,决策方案的分析对比、选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决策都必须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各种决策方案的优劣并不是简单明了的,常常需要从理论到实践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白石洲机场方案”与“黄田坝机场方案”就各有优劣,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合理作出选择。
最后,决策过程中要尊重不同意见,认真对待不同意见,深入分析不同意见。决策人员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各异,对决策方案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这是正常的。决策方案的选择过程就是不同意见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过程。每一位决策者都应独立思考,坚持原则,追求科学,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本案例中“白石洲机场方案”反对者的精神可嘉,值得发扬光大。同时,每一位决策者都应像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一样去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七、论述题
1、【答案要点】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西藏的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探索阶段),1979~1984年。这个阶段由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各地对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西藏在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的鼓舞下,随着政治上拨乱反正的开展,逐步清除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影响,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在广大农牧区,为了克服旧体制存在的弊端,调动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积极探索并相继实行了多种经营管理责任制和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农业承包,联产计酬;统一经营,联产到组或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形式。到1984年初,区党委在《关于农村牧区若干政策规定(试行)》的文件中规定:“实行生产责任制,要从西藏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其形式越简单越好,利益越直接越好,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在农牧业上更应放宽一些,借畜还畜,仔畜归户,牲畜作价归户,私有私养的办法都可以实行。允许大型农牧机具作价给社员。农牧民对自己的农畜产品有权自主处理。社、队(乡、村)主要应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同时,还作出“大力发展和扶持各种(牧、农、林、果、菜、铁匠、银匠、木匠、雕刻、运输等)专业户、重点户”,荒山、荒滩、荒地上种树种草种饲料,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可以折价转让,产品自主处理”;“延长土地、牲畜的承包期三十年不变。允许土地转包、允许牲畜转包和自由买卖”;“允许私人雇主,只要双方自愿”等。这个时期是西藏农牧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第二阶段(即改革阶段),1984~1994年。这个阶段由于中央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和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西藏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改革攻坚的重要阶段。特别是西藏广大的农牧区在“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鼓舞下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85年前后,中央领导曾多次亲赴西藏考察,指导工作,经过与自治区和各级领导干部交换意见,共同商量,提出了“实行有利于加快农牧业发展的政策,按照西藏生产力发展水平,应在坚持土地、森林、草场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以经营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方针。牧区实行‘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消除群从疑虑,不留尾巴。与此相连带的问题,是把冬春划场尽快划分到户或联户经营管理。畜产品完全开放,国家不再派购。农区实行什么样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应全由群众选择,可以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
实践表明“两个为主,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符合西藏农牧区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深受广大农牧区群众的欢迎,并在当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随着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西藏的农牧区经济与全国各族人民一同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和价值规律进一步配置了农牧区的市场资源,改变了农牧区过去单一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私营和各种联合体并存、共同发展的多元结构的局面。因此,这个阶段是西藏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也是西藏农牧区开始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
(3)第三阶段(即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这个阶段是西藏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又一次新的历史阶段,1994年7月23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安排了全国15个对口援助西藏的省、市。这些省、市围绕着西藏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局势与我区的各级政府,共同为西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特别是西藏农牧区改革,如加强了农牧业的基础地位;提高了农牧业的生产力水平;稳定了农牧业是西藏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明确了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是实现小康的决定性因素等等。又进一步强调了农牧业的发展、农牧区的稳定,对我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同时把农牧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了农牧业的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了调整内部结构,健全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兴农兴牧,挖掘生产潜力,走积极进行开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又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形成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支柱;打好脱贫攻坚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好18个县48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问题。这个时期自治区人民政府还“确定了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明确了我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即在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等等。
2. 【答案要点】
(1)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激发西藏地区人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国家财政对西藏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减免税收,鼓励发达省市对西藏地区的支援和扶持。
(3)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事业,为西藏地区的发展培育人才,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