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预览:
2017年1月7日贵州省六盘水市市直事业单位面试题(综合岗)
1、“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通过将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扶持类资金,在不改变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的股金,将农民的承包土地经营权、住房财产权以及资金、实物、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三变政策你怎么看?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看法很简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中国农民吃饱肚子了,但是不可能让中国农民富起来。你认真想一下就会发现,在中国那些比较出名的富裕村,靠的全是集体所有的工厂、产业,而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这种改革或者说政策趋向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2、请你谈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荀子引述孔子比喻民众与君王权力的关系的话。两千年前的封建王朝时期,与其后的皇帝专制时期有所不同,那时社会结构的建立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纲常伦理建立了有来有往而非唯命是从的社会关系运作基础,因此,孔子能够直白地向鲁哀公提出君栖身于民的道理,即国家并非君王的私有财产,其本质是契约。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表明的第一层含义,是具有朴素但先进的社会思想的。
进入一人独尊的皇帝时代后,社会关系,思想灌输等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主要含义变成了事物具有两面性。就像"双刃剑"(这是个舶来词)一样,被人们在各种语境下引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提醒着人们对任何事物、方式、系统、制度的运用都必须再三权衡。这本是辩证法逻辑对于事物可控发展的一杆天平,可是,历史的行程却也因此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屡见不鲜,因此稳定就成了权衡的第一要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逻辑逐渐过分偏重于覆舟的后果。乃至于看到水,还没想着载舟,就想到覆舟。形成了一种潜在却影响深远的"见得风是得雨"的思维模式。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成功避免了各种有利有弊的物品或制度的发明:石油的转化利用,塑料,现代武器,原子弹,汽车,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君主立宪制,共和总统制等等。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逻辑,却同时使得中国文化中二元思维和两面性辩证不断强化,进一步加强了中庸文化的地位,却大幅降低了多元思维和多面性的成长与发展。多边关系、多功能,这些意义的字眼很少在我国文化历史表达上见到。就像开头问到:水能载舟,然后呢?多数人条件反射式地回答:亦能覆舟。然而水的用处多得数不胜数,水能载舟,亦可煮粥,亦可浇灌,即使从“亦能覆舟”的风险规避角度出发,殊不知覆舟之水,才是有生机之水,其汹涌澎湃,正如疾风知劲草,故曰覆舟之水,亦可赛艇。倘若没有适当的风险,则无法刺激参与者不断挑战从而进步。
真题预览结束
真题试看结束后后
微信扫下方二维码即可打包下载完整带答案详解版《★2017年1月7日贵州省六盘水市市直事业单位面试题(综合岗)和参考答案》真题及12245套全国各地事业单位考试完整版真题
手机用户可保存上方二维码到手机中,在微信扫一扫中右上角选择“从相册选取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