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指出上述公文的错漏之处,并说明理由。五、材料分析题(本题为主观题,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共2小题,共15分)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7年1月17日国
务院第165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按《条例》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应公开单
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中国政府网今年继续集中展示86家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
(区、市)政府信息公开年报,年报发布不仅是单纯的“信息集散地”,还向着政务信息数据服务
迈进,抓住报告中的关键,“用数据说话”。如上海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集中发布平台设计为
检索模式,兼顾往年数据和各区政府、市属各单位数据查询的便捷性;北京则采取“一图读懂”
的模式,用若干图标直观展示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成效。“从统一的年报变为个性化的定制报
告,能更有效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说。中国政
府网在年度报告集中发布平台还设置了“为国务院部门年报点赞”和“为地方年报点赞”两个
专栏,鼓励公众在阅读年度报告之后通过此种方式表达体会感受。据数据反馈,今年的总点赞
量超过40万。
材料2: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
上指出,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0/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是极大浪费。
根据中央要求,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在全国深入推开,“政务”走向透明化,“公开”渐成常态化。
但也正如总理所言,现实中,不同的人对公开的认识仍有深浅之分,公开的做法仍有高下之差,
公开的效果因而也就有了好坏之别。一些地方,对“谈公开”顾虑重重,觉得这是革自己的命,
不愿意甚至不敢向公众坦诚交底,造成了大量的信息迟滞和不对称。申请提交了,不回复是一
个层面的问题,回复了等于没回复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在目前已知的政府回复数据中,为
数不少的回复内容其实就是明确告知行政相对人一声,“相关信息不存在”或者“依法不予公
开”。“告诉你这事情我不能告诉你”,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实践中,这种答复也是会算在
有问有答的比例中的,在此之外申请寄出后完全杳无音信也不是没有。
有的行政机关决定不予公开申请信息时,存在未进行必要的查询、检索工作的问题,这样
的现实,让人深思。所谓“船大调头难”,有的时候,顺势而转的确有一个过程,但是真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