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8日广东深圳市宝安区事业单位面试真题说明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第1题:人事经理吐槽名牌大学生毕业应聘前台岗位,月薪要两万,你怎么看?结合你报考谈谈。
第2题:领导交代给你你不熟悉的工作,同事疏远你,你怎么办?
第3题:基层干部反映一年200天在接待招待监督考察团,你怎么看?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社会现象题,聚焦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需要名牌大学生在就业时的表现,深入分析其在思想观念、行动做法上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审题点1:“人事经理吐槽”
人事经理是单位人事招聘的负责人,人事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应聘者是否有能力胜任岗位会有自己比较准确的判断。吐槽,含抱怨、找茬之意,这里是人事经理在招聘中发现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他吐槽的内容和问题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审题点2:“名牌大学生毕业应聘前台岗位”
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职业之间都是平等的,名牌大学生选择前台岗位只要是符合自己的理想抱负、职业规划,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对于岗位的选择是否真的符合职业规划,还是暴露出先就业再择业、走一步看一步的盲目就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且有效引导。
审题点3:“月薪要两万”
联系名牌大学生应聘前台岗位这一前提,月薪要两万,一方面是名牌大学生月薪要两万,我们知道,工资待遇是能力的体现,但名牌大学代表的只是学校学历,却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另一方面前台岗位月薪要两万,从社会实际出发,无论哪个城市的何种前台岗位,月薪都很难达到月薪两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现出大学生社会阅历的浅薄。题干的现象虽然是个例,但反映出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多管齐下的进行规范引导。
审题点4:“结合你报考谈谈”
这是题干要求,不仅需要按照一般的社会现象题进行作答,更需要在作答时结合报考岗位。结合自身去谈,很多情况下都是谈自己如何去做,所以可以在提出对策解决问题时结合报考谈谈做法。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在谈每一条对策的时候结合报考,也可以谈完对策后再结合报考,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为:深入分析名牌大学就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结合自己报考的岗位谈如何去做。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名牌大学生应聘希望得到高收入,改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不顾实际盲目追求,不利于自身发展。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在于:
一是大学生缺乏正确就业观。没有考虑就业前景,缺乏职业规划,一味追求高收入;自我认知不准确,特别是名牌大学生优越感强,错误将名校与能力划等号。
二是高校缺乏就业指导。没有帮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也没有帮学生掌握提高求职成功率的就业技巧;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实践锻炼,导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形势及岗位性质、薪资水平了解不够,认知与社会实际脱节。
三是社会引导不够。相关新闻媒体没有做好正面引导,网络上年薪百万的虚假广告给大学生就业思想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种状况长期不解决,必将增加就业难、供需失衡压力,所以须多措并举加以解决:
一是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一方面树立正确就业观,综合考虑岗位性质、就业前景,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收入;找准自身定位,从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要自觉加强社会实践,通过阅读就业分析报告等文件,掌握就业形势;更要积极参与实习活动,积累社会经验。我所报考的是国税岗位,与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契合,我对相关税务知识比较了解,符合我的专业和职业规划。
二是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要加强引导,通过开设选修课、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通过发放就业指导手册、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经验等方式,帮助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锻炼,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增加实习和就业机会。比如对于报考国税岗位的,可以给学生发放有关营改增、金税三期、春风行动的文件,还可以联系当地税务局,开展大学生见习锻炼。
三是强化正面就业宣传引导。一方面相关企业要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更要消除不利影响,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及时关闭虚假广告;另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相关媒体通过开设专题栏目、有关企业开展宣讲进校园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比如可以联合地方税务局开展校园宣讲,在开展税法、税收宣传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国税岗位的认知。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人际关系题,题干涉及到工作、人际两种矛盾,我们要坚持以工作为重的
原则,以完成工作为目的,解决好各个矛盾点。审题点1:“领导交代给你你不熟悉的工作”
这句话点明了本题的一个矛盾点。领导交代给你你不熟悉的工作,要想完成好,必须先熟悉,再完成。如何熟悉?也就是通过哪些方式、熟悉哪些内容,可以通过请教领导、请教同事、自己查阅等方式,学习此项工作涉及的专业、技术等;如何完成?熟悉后,开始着手完成工作,可以自己制定计划稳步推进,也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等,以完成工作为最终目的。
审题点2:“同事疏远你”
这句话点明了本题的另一个矛盾点。同事为什么疏远你?题干没有说明,可以采取合理假设的方式解决。结合前一句“领导交代给你你不熟悉的工作”,同事疏远你可能是因此项工作而起,比如对此项工作解决方案、方法上持不同意见;同事疏远你也可能不是因为此项工作引起,而是其他原因,比如你自身的性格问题等,只要把同事疏远的原因解释清楚、解决到位即可。要注意与第一个矛盾点的解决相结合,如果同事疏远是因为工作原因,那么可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同事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为:通过各种方式熟悉工作—积极改善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可借助熟悉工作进行改善)—保质保量完成好工作任务。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本着以工作为重的原则,积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确保高质量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
第一,全面熟悉掌握领导交代工作。首先,我会向领导请示工作的基本情况,比如领导对于工作的要求,完成时限等信息;其次,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提前制定好工作推进节点计划,了解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我会通过查阅以往工作的相关资料、向兄弟单位询问的方式,做好工作开始前的专业和技术准备。
第二,通过工作积极改善同事关系。我会认真反思总结同事疏远我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单位机构改革,各个处室都非常忙碌,造成疏远的错觉,我会及时调整心态,并在同事空闲的时间寻求工作帮助;如果是我性格比较内向,让同事误认为不好相处,我会借助此次工作契机,向熟悉此项工作的同事请教,向有专业知识的同事学习的方式,在把握工作的同时缓解与同事关系;如果是因为我与同事在工作方法上存在分歧,我会积极与同事交流探讨,听取同事建议,求同存异,找到完成工作的最优解。
第三,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代工作。我会按照节点计划稳步推进工作进展,定期向领导汇报进展情况;遇到问题积极向同事请教,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必要时向领导建议请有专业知识的同事帮助我共同完成,或者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第四,不断增进与同事之间的感情。我会更加注意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同事请教,对于同事在工作上的困难也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活上可以通过多参加集体活动、联谊会等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题目,聚焦基层迎检接待顽疾,需要从基层干部反映的内容中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审题点1:“基层干部”
80后白发干部李忠凯的意外走红,再次把社会目光吸引到基层干部身上。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也面临巨大压力,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基层干部处境。
审题点2:“一年200天”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接待招待监督考察团,说明接待的次数非常多,接待的频率很高。现在基层在房屋征收、信访维稳、脱贫攻坚上的压力很大,在如此高强度压力下,还要再承担接待招待工作,无疑给基层增添了很重的负担,必然需要我们为基层减负。
审题点3:“接待招待监督考察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接待招待对政府部门来说是很敏感的词汇,既然是接待招待,就有可能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隐患,需要我们思考风险点,做好预防监督;接待招待的对象是监督考察团,我们常说,工作不能只布置不落实,而监督考察就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通过监督考察层层传导压力,及时发现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到位;但是如果监督考察过多,甚至一项工作监督考察好几次,每次都只是走马观花看一下,显然是起不到作用的,所以必须进行规范。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为:简要谈谈监督考察的积极意义—分析基层监督考察过多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监督考察是上级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效的监督考察能够实现压力的层层传导,及时发现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保政策任务及时落地落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度,监督考察过多过频,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一是增加基层负担,使得疲于应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条“战线”都采取监督考察的形式,使得监督考察过多过频,基层干部陪同考察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都长,必将大大增加基层工作量,也使得基层干部在迎检时疲于奔命,增加了工作压力。
二是沦为形式主义,不利工作落实。很多监督考察以文件落实文件,需要每日做笔记台账,反复填报材料,使得干部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具体工作落实上,而是搞花拳绣腿、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反而不利于工作落实。
三是违反八项规定,带来不良影响。部分地区在接待招待监督考察团时,为“讨好”上级领导,超标准、超规格接待,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带来贪腐风险,也加重了基层财政负担,影响政府形象,恶化干群关系,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当前,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只有切实革除这一弊病,才能赢取胜利:
一是统筹管理,严格控制数量。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监督考察数量、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进行规范;开展监督考察事项的集中清理,取消没有必要的事项,对同类事项进行合并;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实行联合监督考察,防止重复扎堆。
二是改进方式,注重工作实绩。转变思想,重视工作实绩,不单以材料多少评判工作好坏;坚持群众路线,多到现场看,多听群众说,更多关注政策落地情况和群众满意度;创新方式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网络填报、资源共享的新方式,减少基层迎检压力。
三是加强监督,消除不正之风。运用好中央巡视和地方巡察的利剑,将监督考察改进情况纳入巡视巡察范围,督促及时整改;拓宽基层向上反馈的渠道,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发挥社会共治作用,设立举报热线和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严防问题反弹回潮。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社会现象题,聚焦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需要名牌大学生在就业时的表现,深入分析其在思想观念、行动做法上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审题点1:“人事经理吐槽”
人事经理是单位人事招聘的负责人,人事工作经验比较丰富,对于应聘者是否有能力胜任岗位会有自己比较准确的判断。吐槽,含抱怨、找茬之意,这里是人事经理在招聘中发现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他吐槽的内容和问题是我们分析的重点。
审题点2:“名牌大学生毕业应聘前台岗位”
360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职业之间都是平等的,名牌大学生选择前台岗位只要是符合自己的理想抱负、职业规划,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对于岗位的选择是否真的符合职业规划,还是暴露出先就业再择业、走一步看一步的盲目就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且有效引导。
审题点3:“月薪要两万”
联系名牌大学生应聘前台岗位这一前提,月薪要两万,一方面是名牌大学生月薪要两万,我们知道,工资待遇是能力的体现,但名牌大学代表的只是学校学历,却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另一方面前台岗位月薪要两万,从社会实际出发,无论哪个城市的何种前台岗位,月薪都很难达到月薪两万,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体现出大学生社会阅历的浅薄。题干的现象虽然是个例,但反映出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多管齐下的进行规范引导。
审题点4:“结合你报考谈谈”
这是题干要求,不仅需要按照一般的社会现象题进行作答,更需要在作答时结合报考岗位。结合自身去谈,很多情况下都是谈自己如何去做,所以可以在提出对策解决问题时结合报考谈谈做法。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在谈每一条对策的时候结合报考,也可以谈完对策后再结合报考,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为:深入分析名牌大学就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结合自己报考的岗位谈如何去做。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名牌大学生应聘希望得到高收入,改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不顾实际盲目追求,不利于自身发展。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在于:
一是大学生缺乏正确就业观。没有考虑就业前景,缺乏职业规划,一味追求高收入;自我认知不准确,特别是名牌大学生优越感强,错误将名校与能力划等号。
二是高校缺乏就业指导。没有帮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也没有帮学生掌握提高求职成功率的就业技巧;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忽视了学生实践锻炼,导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形势及岗位性质、薪资水平了解不够,认知与社会实际脱节。
三是社会引导不够。相关新闻媒体没有做好正面引导,网络上年薪百万的虚假广告给大学生就业思想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种状况长期不解决,必将增加就业难、供需失衡压力,所以须多措并举加以解决:
一是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一方面树立正确就业观,综合考虑岗位性质、就业前景,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收入;找准自身定位,从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要自觉加强社会实践,通过阅读就业分析报告等文件,掌握就业形势;更要积极参与实
习活动,积累社会经验。我所报考的是国税岗位,与我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契合,我对相关税务知识比较了解,符合我的专业和职业规划。二是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一方面要加强引导,通过开设选修课、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通过发放就业指导手册、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经验等方式,帮助掌握求职技巧,提高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锻炼,多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搭建高校与企业合作平台,增加实习和就业机会。比如对于报考国税岗位的,可以给学生发放有关营改增、金税三期、春风行动的文件,还可以联系当地税务局,开展大学生见习锻炼。
三是强化正面就业宣传引导。一方面相关企业要树立起社会责任感,更要消除不利影响,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及时关闭虚假广告;另一方面要加强正面引导,相关媒体通过开设专题栏目、有关企业开展宣讲进校园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比如可以联合地方税务局开展校园宣讲,在开展税法、税收宣传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国税岗位的认知。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人际关系题,题干涉及到工作、人际两种矛盾,我们要坚持以工作为重的原则,以完成工作为目的,解决好各个矛盾点。
审题点1:“领导交代给你你不熟悉的工作”
这句话点明了本题的一个矛盾点。领导交代给你你不熟悉的工作,要想完成好,必须先熟悉,再完成。如何熟悉?也就是通过哪些方式、熟悉哪些内容,可以通过请教领导、请教同事、自己查阅等方式,学习此项工作涉及的专业、技术等;如何完成?熟悉后,开始着手完成工作,可以自己制定计划稳步推进,也可以寻求同事的帮助等,以完成工作为最终目的。
审题点2:“同事疏远你”
这句话点明了本题的另一个矛盾点。同事为什么疏远你?题干没有说明,可以采取合理假设的方式解决。结合前一句“领导交代给你你不熟悉的工作”,同事疏远你可能是因此项工作而起,比如对此项工作解决方案、方法上持不同意见;同事疏远你也可能不是因为此项工作引起,而是其他原因,比如你自身的性格问题等,只要把同事疏远的原因解释清楚、解决到位即可。要注意与第一个矛盾点的解决相结合,如果同事疏远是因为工作原因,那么可以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同事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为:通过各种方式熟悉工作—积极改善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可借助熟悉工作进行改善)—保质保量完成好工作任务。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本着以工作为重的原则,积极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确保高质量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
第一,全面熟悉掌握领导交代工作。首先,我会向领导请示工作的基本情况,比如领导对于工作的要求,完成时限等信息;其次,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提前制定好工作推进节点计划,了解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学习有关专业知识,我会通过查阅以往工作的相关资料、向兄弟单位询问的方式,做好工作开始前的专业和技术准备。
第二,通过工作积极改善同事关系。我会认真反思总结同事疏远我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单位机构改革,各个处室都非常忙碌,造成疏远的错觉,我会及时调整心态,并在同事空闲的时间寻求工作帮助;如果是我性格比较内向,让同事误认为不好相处,我会借助此次工作契机,向熟悉此项工作的同事请教,向有专业知识的同事学习的方式,在把握工作的同时缓解与同事关系;如果是因为我与同事在工作方法上存在分歧,我会积极与同事交流探讨,听取同事建议,求同存异,找到完成工作的最优解。
第三,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代工作。我会按照节点计划稳步推进工作进展,定期向领导汇报进展情况;遇到问题积极向同事请教,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必要时向领导建议请有专业知识的同事帮助我共同完成,或者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
第四,不断增进与同事之间的感情。我会更加注意与同事之间的沟通交流,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同事请教,对于同事在工作上的困难也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生活上可以通过多参加集体活动、联谊会等方式,不断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题目,聚焦基层迎检接待顽疾,需要从基层干部反映的内容中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
审题点1:“基层干部”
80后白发干部李忠凯的意外走红,再次把社会目光吸引到基层干部身上。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基层干部也面临巨大压力,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基层干部处境。
审题点2:“一年200天”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接待招待监督考察团,说明接待的次数非常多,接待的频率很高。现在基层在房屋征收、信访维稳、脱贫攻坚上的压力很大,在如此高强度压力下,还要再承担接待招待工作,无疑给基层增添了很重的负担,必然需要我们为基层减负。
审题点3:“接待招待监督考察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接待招待对政府部门来说是很敏感的词汇,既然是接待招待,就有可能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的隐患,需要我们思考风险点,做好预防监督;接待招待的对象是监督考察团,我们常说,工作不能只布置不落实,而监督考察就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有效手段,通过监督考察层层传导压力,及时发现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到位;但是如果监督考察过多,甚至一项工作监督考察好几次,每次都只是走马观花看一下,显然是起不到作用的,所以必须进行规范。
故本题的答题思路为:简要谈谈监督考察的积极意义—分析基层监督考察过多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监督考察是上级推动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从一定程度上讲,高效的监督考察能够实现压力的层层传导,及时发现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保政策任务及时落地落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度,监督考察过多过频,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一是增加基层负担,使得疲于应付。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条“战线”都采取监督考察的形式,使得监督考察过多过频,基层干部陪同考察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都长,必将大大增加基层工作量,也使得基层干部在迎检时疲于奔命,增加了工作压力。
二是沦为形式主义,不利工作落实。很多监督考察以文件落实文件,需要每日做笔记台账,反复填报材料,使得干部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具体工作落实上,而是搞花拳绣腿、繁文缛节,做表面文章,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窠臼,反而不利于工作落实。
三是违反八项规定,带来不良影响。部分地区在接待招待监督考察团时,为“讨好”上级领导,超标准、超规格接待,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带来贪腐风险,也加重了基层财政负担,影响政府形象,恶化干群关系,带来严重不良影响。
当前,我们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只有切实革除这一弊病,才能赢取胜利:
一是统筹管理,严格控制数量。制定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对监督考察数量、事项做出明确规定,从上层建筑的角度进行规范;开展监督考察事项的集中清理,取消没有必要的事项,对同类事项进行合并;对于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实行联合监督考察,防止重复扎堆。
二是改进方式,注重工作实绩。转变思想,重视工作实绩,不单以材料多少评判工作好坏;坚持群众路线,多到现场看,多听群众说,更多关注政策落地情况和群众满意度;创新方式
方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网络填报、资源共享的新方式,减少基层迎检压力。三是加强监督,消除不正之风。运用好中央巡视和地方巡察的利剑,将监督考察改进情况纳入巡视巡察范围,督促及时整改;拓宽基层向上反馈的渠道,及时纠正和处理违规行为;发挥社会共治作用,设立举报热线和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严防问题反弹回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