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贵州黔南平塘人才引进面试真题说明欢迎你来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仔细看题,认真准备,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把握好时间。准备完毕即可开始作答。
题目第1题:领导要你组织一个活动,你按领导的要求做了,但是领导批评了你,你怎么办?
第2题:作为一名村干部,你怎样劝说不肯搬迁的群众?
第3题:对于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此题考察考生如何处理工作场景中与领导的关系。题目中没有出现具体工作细节:组织什么样的活动,领导的要求是什么都没有提到。需要考生进行情景假设,假设能将题目中情景具体化、细化,考生能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具体的对策,从而扩充答题内容,这是人际关系、应急应变题目的常规思路。
审题点1:“领导要你组织有个活动”
题目的矛盾点是“你按领导的要求做了,但是领导批评了你”,注意题目中的两个主体的特点:领导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全局意识,有决策权;“你” 可能是年轻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缺失,看问题不够长远,与领导可能沟通不到位。那么题目中的矛盾“你按领导的要求做了,但是领导批评了你”的原因有可能是:第一,“你”错了,工作经验不丰富,错误领会领导意图,或者落实要求不到位;第二,沟通不到位,要求做到了,但是领导没有理解;第三,领导可能有新的要求。根据假设后具体情况,我们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完成好这次活动。
审题点2:“你怎么办”
题目的设问点,这个设问隐含了两个意思,一是你面对领导的批评怎么办,二是你组织的活动怎么办,两个问题都答到,体现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待挫折的情绪控制能力,组织能力,能让考官更全面的了解考生。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面对领导的批评,我会虚心的接受,认真的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具体会从以下几方面处理:
第一,多方了解问题原因。一方面,我会重新按照之前领导的布置反思自己的工作,找到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会虚心和领导沟通,听取领导不满意的地方,记录领导建议。
第二,根据问题原因所在进行整改。
如果是因为我缺少工作经验,自以为按照领导的要求做了,但是误解了领导的要求,或者是对领导的要求贯彻落实不到位。我会根据领导指出的不足之处,认真梳理整个活动的流程,找出问题所在。例如,领导要求活动方式要丰富多彩。而我选择的活动方式只是座谈、讲座、问答等,未能体现创新性和和互动性,我会加入情景剧表演、团队比拼、网络直播竞答等契合新时代的活动方式。例如,领导要求活动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既要结合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要结合我地区客观实际。而我只是片面的给出我地区的贯彻落实意见,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央的文件精神,脱离活动的核心,我会加强学习,充分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把握活动的主题和核心。
如果是因为我与领导沟通不畅,在汇报中,由于互相不理解造成分歧,而我做的活动安排符合领导的各项要求,那么我会撰写一分情况汇报,汇报中要突出领导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并且附上效果图,更直接明了的体现活动效果和内容,帮助领导更好的理解我所做的工作。
如果是因为领导有新的要求,那么我会认真记录,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及时向领导请教,直至完全理解为止。之后,我会与其他工作人员开活动组织策划会,将领导的新要求告知其他工作人员,将任务重新分工,并且规定截止时间,对于其他工作人员的疑问,要予以耐心解答,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
最后,我会跟进活动的组织过程,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听取领导的意见建议,将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活动结束后会做好相应反思,今后在组织类似活动的时候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题目,考察的是作为公职人员,如何与群众沟通,化解工作矛盾。题目中要求劝说不肯搬迁的群众配合工作,最重要的是知道群众到底为何不肯搬迁以及根据原因进行问题处理。总体思路为:了解原因——具体劝说——后续反思。
审题点1:“作为一名村干部”
告知考生在题目中的身份,作为村干部,既要领会上级的任务,又要尽量让群众满意。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对群众很熟悉,在劝说时要注意同理心,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发挥“动之以情”的效果,注意语句语态。审题点2:“你怎样劝说不肯搬迁的群众”
题目中的矛盾点:群众不肯搬迁。题目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我们就要去了解群众为什么不肯搬迁。用与群众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的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这部分可做题目的开头。具体原因方面则可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情感不舍、村子现在有隐患、搬迁好处颇多,没有后顾之忧几个角度展开。最后,可用今后如何去做来结尾,比如搬迁后,及时与群众沟通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解决群众的其他困惑等等。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作为村干部,面对群众不愿搬迁的问题,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首先,我会在村委会召开村民座谈会,并进行重点村民入户走访调查来了解村民不愿搬迁的真实原因并做好详细记录。
其次,在了解具体问题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耐心劝说:
其一,理解村民的不舍。我们村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对村子等都有很深的感情,对自己的邻居、亲友极其不舍,年长的村民秉持“安土重迁”的观念,不愿轻易搬离。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承诺村民将村里有历史价值建筑、标志物完好保留,并编写村志。整村搬迁后,村民们还会生活在一起,不会分离。
其二,耐心说明,帮助分析利弊。我会告诉村民,村子已经不再适宜居住,村里的房屋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有安全隐患;而且村子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学校、卫生院、养老院,村民就学、就医、养老都存在问题。最后,个人种植几亩地的小农经济种植方式不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困守土地,难以脱离贫困。因此,搬迁势在必行。
其三,换位思考,解决实际困难。针对村民担心的资金问题,搬迁后,政府会给予村民补偿款,而且,迁入地的房屋已经准备好,混凝土结构,屋内通水、电、网络,居住环境舒适;再有,迁入地有小学和中学,孩子可就近读书,卫生所的医疗设施齐全,可满足日常就医,新建养老院,老人可入住安享晚年;针对村民担心的未来生计问题,一方面,可将之前的土地租给农村合作社获取租金,另一方面,村委会与企业联系,培训村民新技能,并进入工厂
工作,大大提高。村民成功搬迁后,我会及时与群众沟通交流,解决他们搬迁后的不适应和困惑问题,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环境。在今后有类似涉及村民利益和需要群众配合的工作,我一定会吸取此次工作的经验教训,想办法让工作又好又快的完成,让村民和上级都满意。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题目考察考生对于一个社会现象的看法,是综合分析类的社会现象题,题目中的环境污染现象是负面的。此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参考:表明观点—分析危害、找出原因—给出对策,对策剖析建议充分表达,其他层面可以根据考试时间进行调整。
审题点1:“对于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主题是“环境污染”,是负面现象,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并不陌生。从常识出发,我们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可运用主体分析法,从对国家的发展、企业的持续创新和个人的生存角度进行剖析。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用维度分析法,历史的原因,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法律政策的原因:立法不全,惩处力度不够;群众:重视不够,自我约束不强。最后,根据原因提出对策,对策可以是根据原因一一对应,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近年来全国各地所采用的环保措施进行阐述。
审题点2:“你有什么看法?”
设为为:你有什么看法?这里的看法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微观在于,考生要开门见山,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对于环境污染的看法。宏观在于,要对环境污染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给出对策。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过于微观的分析,不要局限于某地的污染,要有一定的宏观思维。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我深感痛心疾首,我认为重视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其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国家而言,环境被污染,意味着生态被破坏,资源被浪费,严重影响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国家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来修复受损的环境。
对于企业而言,那些依靠破坏环境生存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依赖环境和资源,不思创新进取,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当前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要求,企业难以长久发展。
对个人而言,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塑料袋随处可见,饮用水源腥臭污浊;空气变成雾霾,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是伤害。
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历史层面,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曾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于环境的保护。
在法律政策层面,环境保护法曾经不是很健全,对于既有的环保法律执行不到位,行政审批、环保评估和日常监管都不到位,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惩处力度不大,违法成本较低,导致破坏环境的行为肆无忌惮。
在民众自身层面,人民群众的环保生活习惯还未建立。垃圾分类、节约用电、低碳出行等保护环境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为了尽快扭转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保住绿水青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结合当地实际,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环保高科技等朝阳产业,将环境保护转化为经济利益。
第二,进一步出台、完善环保法律政策。在史上最严《环保法》已经出台的情况下,各地政府要加强贯彻落实,强化行政审批,对三高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约束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对于屡教不改的高污染企业,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
第三,对人民群众加强宣传教育。用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共享、节约能源、垃圾分类等保护环境的理念。用类似支付宝的“蚂蚁森林”,“环保众筹”等方式激励人民群众践行环境保护理念,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我相信,我们通过努力,环境污染问题将得以缓解,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第1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此题考察考生如何处理工作场景中与领导的关系。题目中没有出现具体工作细节:组织什么样的活动,领导的要求是什么都没有提到。需要考生进行情景假设,假设能将题目中情景具体化、细化,考生能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具体的对策,从而扩充答题内容,这是人际关系、应急应变题目的常规思路。
审题点1:“领导要你组织有个活动”
题目的矛盾点是“你按领导的要求做了,但是领导批评了你”,注意题目中的两个主体的特点:领导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全局意识,有决策权;“你” 可能是年轻工作人员,工作经验缺失,看问题不够长远,与领导可能沟通不到位。那么题目中的矛盾“你按领导的要求做了,但是领导批评了你”的原因有可能是:第一,“你”错了,工作经验不丰富,错误领会领导意图,或者落实要求不到位;第二,沟通不到位,要求做到了,但是领导没有理解;第三,领导可能有新的要求。根据假设后具体情况,我们要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完成好这次活动。
审题点2:“你怎么办”
题目的设问点,这个设问隐含了两个意思,一是你面对领导的批评怎么办,二是你组织的活动怎么办,两个问题都答到,体现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待挫折的情绪控制能力,组织能力,能让考官更全面的了解考生。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面对领导的批评,我会虚心的接受,认真的反思,找出问题所在。具体会从以下几方面处理:
第一,多方了解问题原因。一方面,我会重新按照之前领导的布置反思自己的工作,找到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会虚心和领导沟通,听取领导不满意的地方,记录领导建议。
第二,根据问题原因所在进行整改。
如果是因为我缺少工作经验,自以为按照领导的要求做了,但是误解了领导的要求,或者是
对领导的要求贯彻落实不到位。我会根据领导指出的不足之处,认真梳理整个活动的流程,找出问题所在。例如,领导要求活动方式要丰富多彩。而我选择的活动方式只是座谈、讲座、问答等,未能体现创新性和和互动性,我会加入情景剧表演、团队比拼、网络直播竞答等契合新时代的活动方式。例如,领导要求活动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既要结合中央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要结合我地区客观实际。而我只是片面的给出我地区的贯彻落实意见,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央的文件精神,脱离活动的核心,我会加强学习,充分理解中央文件精神,把握活动的主题和核心。如果是因为我与领导沟通不畅,在汇报中,由于互相不理解造成分歧,而我做的活动安排符合领导的各项要求,那么我会撰写一分情况汇报,汇报中要突出领导认为存在问题的地方,并且附上效果图,更直接明了的体现活动效果和内容,帮助领导更好的理解我所做的工作。
如果是因为领导有新的要求,那么我会认真记录,对于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我会及时向领导请教,直至完全理解为止。之后,我会与其他工作人员开活动组织策划会,将领导的新要求告知其他工作人员,将任务重新分工,并且规定截止时间,对于其他工作人员的疑问,要予以耐心解答,将要求明确化、具体化。
最后,我会跟进活动的组织过程,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听取领导的意见建议,将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活动结束后会做好相应反思,今后在组织类似活动的时候避免出现此类问题。
第2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这是一道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题目,考察的是作为公职人员,如何与群众沟通,化解工作矛盾。题目中要求劝说不肯搬迁的群众配合工作,最重要的是知道群众到底为何不肯搬迁以及根据原因进行问题处理。总体思路为:了解原因——具体劝说——后续反思。
审题点1:“作为一名村干部”
告知考生在题目中的身份,作为村干部,既要领会上级的任务,又要尽量让群众满意。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对群众很熟悉,在劝说时要注意同理心,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发挥“动之以情”的效果,注意语句语态。
审题点2:“你怎样劝说不肯搬迁的群众”
题目中的矛盾点:群众不肯搬迁。题目没有给出更多的信息,我们就要去了解群众为什么不肯搬迁。用与群众座谈交流,入户走访的方式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这部分可做题目的开头。具体原因方面则可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情感不舍、村子现在有隐患、搬迁好处颇多,没有后顾之忧几个角度展开。最后,可用今后如何去做来结尾,比如搬迁后,及时与群众沟通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解决群众的其他困惑等等。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作为村干部,面对群众不愿搬迁的问题,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首先,我会在村委会召开村民座谈会,并进行重点村民入户走访调查来了解村民不愿搬迁的真实原因并做好详细记录。
其次,在了解具体问题后,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耐心劝说:
其一,理解村民的不舍。我们村世代居住在这个地方,对村子等都有很深的感情,对自己的邻居、亲友极其不舍,年长的村民秉持“安土重迁”的观念,不愿轻易搬离。对此,表示理解和尊重,承诺村民将村里有历史价值建筑、标志物完好保留,并编写村志。整村搬迁后,村民们还会生活在一起,不会分离。
其二,耐心说明,帮助分析利弊。我会告诉村民,村子已经不再适宜居住,村里的房屋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有安全隐患;而且村子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学校、卫生院、养老院,村民就学、就医、养老都存在问题。最后,个人种植几亩地的小农经济种植方式不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困守土地,难以脱离贫困。因此,搬迁势在必行。
其三,换位思考,解决实际困难。针对村民担心的资金问题,搬迁后,政府会给予村民补偿款,而且,迁入地的房屋已经准备好,混凝土结构,屋内通水、电、网络,居住环境舒适;再有,迁入地有小学和中学,孩子可就近读书,卫生所的医疗设施齐全,可满足日常就医,新建养老院,老人可入住安享晚年;针对村民担心的未来生计问题,一方面,可将之前的土地租给农村合作社获取租金,另一方面,村委会与企业联系,培训村民新技能,并进入工厂工作,大大提高。村民成功搬迁后,我会及时与群众沟通交流,解决他们搬迁后的不适应和困惑问题,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环境。在今后有类似涉及村民利益和需要群众配合的工作,我一定会吸取此次工作的经验教训,想办法让工作又好又快的完成,让村民和上级都满意。
第3题解析与参考答案:
审题重点题目考察考生对于一个社会现象的看法,是综合分析类的社会现象题,题目中的环境污染现象是负面的。此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参考:表明观点—分析危害、找出原因—给出对策,对策剖析建议充分表达,其他层面可以根据考试时间进行调整。
审题点1:“对于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主题是“环境污染”,是负面现象,和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并不陌生。从常识出发,我们分析环境污染的危害,可运用主体分析法,从对国家的发展、企业的持续创新和个人的生存角度进行剖析。分析环境污染的原因,可用维度分析法,历史的原因,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法律政策的原因:立法不全,惩处力度不够;群众:重视不够,自我约束不强。最后,根据原因提出对策,对策可以是根据原因一一对应,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根据近年来全国各地所采用的环保措施进行阐述。
审题点2:“你有什么看法?”
设为为:你有什么看法?这里的看法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微观在于,考生要开门见山,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对于环境污染的看法。宏观在于,要对环境污染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给出对策。考生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过于微观的分析,不要局限于某地的污染,要有一定的宏观思维。
思维导图
参考答案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我深感痛心疾首,我认为重视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其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国家而言,环境被污染,意味着生态被破坏,资源被浪费,严重影响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此外,国家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来修复受损的环境。
对于企业而言,那些依靠破坏环境生存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依赖环境和资源,不思创新进取,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当前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要求,企业难以长久发展。
对个人而言,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塑料袋随处可见,饮用水源腥臭污浊;空气变成雾霾,对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是伤害。
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历史层面,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曾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对于环境的保护。
在法律政策层面,环境保护法曾经不是很健全,对于既有的环保法律执行不到位,行政审批、环保评估和日常监管都不到位,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惩处力度不大,违法成本较低,导致破坏环境的行为肆无忌惮。
在民众自身层面,人民群众的环保生活习惯还未建立。垃圾分类、节约用电、低碳出行等保护环境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到日常行动中。
为了尽快扭转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保住绿水青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环境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结合当地实际,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环保高科技等朝阳产业,将环境保护转化为经济利益。第二,进一步出台、完善环保法律政策。在史上最严《环保法》已经出台的情况下,各地政府要加强贯彻落实,强化行政审批,对三高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约束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对于屡教不改的高污染企业,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
第三,对人民群众加强宣传教育。用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共享、节约能源、垃圾分类等保护环境的理念。用类似支付宝的“蚂蚁森林”,“环保众筹”等方式激励人民群众践行环境保护理念,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我相信,我们通过努力,环境污染问题将得以缓解,我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