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重庆市万州社区工作者面试真题第一题:习近平在重庆基层考察完了之后说:“重庆的扶贫工作即要扶贫也要扶志。”请谈谈你的理解?
每一位基层扶贫干部的心愿,都是希望身边所有农民都能脱贫致富,早日实现小康。视频我也在网络上看了,我认为在室外做政策宣讲,声音大点没有问题。这个视频暴露出了一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也暴露了扶贫工作者的困境和无奈。
一些贫困户总觉得扶贫是干部的事,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你不帮我,不给我经济上的慰问,你的工作就没做好,年底考察就不合格,所以现在干部扶贫工作很难。
这种局面给扶贫工作者增加了很大的工作压力,降低了系列扶贫政策的效用,甚至形成一种负面攀比的风气,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
当然,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够是问题出现的一方面原因。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扶贫工作者的扶贫方法过于老旧,不够创新以及扶贫政策过于简单粗放也是这一问题的导火索。
因此,要想让我们的扶贫工作更有效果。在当前的扶贫工作中,我们一定改变扶贫方式,创新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第一,要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尝到赚钱的甜头。产业发展中干部必须胆大心细,科学谋划,根据致贫情况因人而异发展多种产业。
第二,要正面激励以道德风尚根除“劣习”。可以从家庭卫生环境入手,通过评比家庭卫生情况,适当予以奖励并及时兑现,积极引导这类贫困户形成勤劳致富的思想。
第三,帮助贫困户制定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和帮扶计划,从源头上补充能量,他们一定能重新回归新生活。
第四,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扶志扶智等消除“精神贫困”的因素纳入到扶贫绩效考评之中。
【第二题】:都说社会工作者不干事情,只整理文件,遇到困难和稀泥,你怎么看?
社会工作本是一种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化工作,题干中的这种说法可能是对于该职业的一种偏见,当然不排除确实有这种情况的存在。这不仅会让
社会大众产生一个不良的认识,影响社工个人职业的发展,也会降低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信任程度,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为何会产生这样"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现象,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职业认同感低,思想消极懈怠。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社会大众对社工的认识简单的停留在志愿者层面,导致了社工人才的身份尶尬与职业认同感低。部分社工因此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第二,培训机制缺乏,工作能力不足。很多社工提供的服务大多也只是一般性陪伴、组织活动等,缺乏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此外,社工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社工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实务培训教师严重匮乏。
第三,制度建设滞后,薪酬待遇偏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完善,缺乏其他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如没有社工编制、合理的岗位设置和有效的晋升机制等。职业上升通道不清晰、不通畅,职业稳定性和持续性差,制约着社工服务水平的提升。
要更好的发挥社工保障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加强宣传教育,増加社会认同。通过两学一做、思想教育大讲堂、主题会议等形式向社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树立其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同时,利用网络、电视、广播、官方媒体等宣传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实际工作成效,树立社工职业形象,增进公众对社工的认知。
第二,完善培训制度,增强工作能力。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的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优势,增强社工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其解决工作难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采用“导师带徒制"在单位内部通过老带新的方式来帮助社工提高人际沟通等能力,有效解决矛盾纠纷。
第三,建立保障体系,提高社工待遇。政府要建立社工人才队伍发展的保障体系,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社工薪酬待遇、职业保护等方面为社工发展提供保障。涉及到机构编制和财政经费等主要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落实,建立职业上升通道,提高薪资待遇,健全养老、医疗等保障,增强社工职业稳定性。
【第三题】:四川宜宾地震后,单位组织一次地震捐款,领导让你负责这次捐款活动,你会怎么组织?
首先、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让我组织这项活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下手第一、先了解灾区的最新情况,了解最需要的是何种帮助、第二、将灾区的情况做一个宣传,告诉同事们灾区同胞们所处的困难,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第三、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捐赠活动第四、联系红十字会等捐赠渠道,将所获得的物资款项捐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