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延边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通用知识》真题和答案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是( )
A.时代精神
B.中国精神
C.传统精神
D.民族精神
【答案】B
【解析】中国精神,是指贯穿于中华民族文明、积蕴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中国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体现在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精神”塑造了民族之魂,中国之魂塑造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凝聚的是人民力量,挺立起一个民族的脊梁,铸就了人民共和国的辉煌。答案为B。
2.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能够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 )
A.社会主义
B.民族主义
C.爱国主义
D.集体主义
【答案】C
【解析】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能够成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
3.近年来我国西部省区打破条块分割,不断加强经济协作与联合,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取得整体优势,取得整体效益。这表明( )
A.集体利益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局部利益的发展
B.集体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矛盾 C.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价值观的核心
D.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答案】C
【解析】
4.乘坐车船飞机的人应当做“文明乘客”,到影剧院看电影看演出的人应当做“观众”,在图书馆读书读报的人应当做“文明读者”。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有( )
A.规章制度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社会公德
【答案】D
【解析】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因此答案为D。
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B.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C.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D.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二者共处于商品的统一体中,互相依赖、不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答案为C。 6.在辩证法上,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B.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C.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D.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答案】A
【解析】题干讲的是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这就提示了答题的方向:即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前进性曲折性的统一。题干考的是表现形式,因此A正确。B、D揭示了事物自我运动的辩证内容,不合题意;C是循环论。答案为C。
7.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答案】B
【解析】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
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答案为B。 8.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___
A.从外在认识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肯定认识到否定认识的飞跃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D.从个性认识到共性实践的飞跃
【答案】C
【解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9.唯物辩证法所认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 )
A.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B.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C.必然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D.必然性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性的东西是必然的
【答案】D
【解析】D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既对立,又统一。D之所以是应选项,是因
为命题“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所表达的意思是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必然,必然总是存在于偶然之中并通过偶然来表现,也没有纯粹的偶然,偶然总是表现着、补充着必然。也就是说,必然和偶然是不可分的。有些考生之所以否认D为应选项,可能是因为把命题中的“是”理解成“等于”了,认为该命题把必然与偶然混为一谈,划了等号。这种理解是不对的。 10.“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实践到认识
B.归纳与演绎
C.抽象到具体
D.分析与综合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归纳与演绎的辩证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11.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赊买赊卖的情况所体现的货币职能属于( )
A.贮藏手段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
【答案】B
【解析】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12.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 )
A.实现共产主义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共和国
C.推翻资本主义
D.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答案】D
【解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答案为D。
13.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从( )
A.甲午海战开始的
B.“九一八”事变开始的
C.华北事变开始的
D.卢沟桥事变开始的
【答案】D
【解析】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由此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14.当前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 )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状况
B.人口数量多且素质不高的现实状况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现实状况
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D
【解析】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中国当前最大的实际就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答案为D。
15.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说明了 A.实事求是的重要性
B.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D.坚持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阐述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解放思想,不仅是个思想路线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问题。“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因此,“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这篇讲话还阐明了解放思想的本质含义: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6.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C. 坚持改革开放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故B正确。
17.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在于能否始终( )
A.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D.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答案】
【解析】
18.在当代中国,最为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解析】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答案为B。
19.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推动南北对话
B.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D
【解析】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途径包括:(1)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推动南北对话;(3)加强南南合作;(4)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5)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A、B、C项都不是根本途径。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