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事业单位考试面试真题和答案
1.树苗需要修剪才能长得更好,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修剪树苗就是把小树的旁枝侧叶剪掉,让它能够集中养料用于主干的向上生长,最终长成高大挺拔的乔木。所以我们见到大树的树干部分都是光滑没有分枝的,只有到了树冠部分才伸展出枝叶,这使它能够在高处接受阳光,避免被其它植物遮挡。我觉得青年的成长与此有相似之处。
首先这很像处理爱好与专业的关系。大部分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爱好,但是除了少数职业之外,一般人不能把爱好变成自己的主业。那么爱好作为生活的调剂虽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无关紧要的爱好上花费太多时间耽搁了专业学习或者主业进度,那么就会像小树长出许多枝条一样,浪费宝贵的养料而无法长高长壮。大凡在专业上有成就的人,并非没有广泛的兴趣,而是懂得把时间控制得当,特别是舍得牺牲爱好以成全主业。
我对列宁在这方面的印象特别深刻,少年时的他精力旺盛,头脑聪明,家境不错,他爱下棋、喜欢拉小提琴,常和哥哥一起研究生物,我相信一切少年人能接触的爱好他都不会缺乏。但是14岁的时候列宁就懂得了取舍,他认为下棋拉琴容易痴迷,占用了学习的时间,所以自觉地放弃了这些活动,把足够的精力用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后来列宁成为一代革命导师和渊博的思想家,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这种正确的取舍。
其次这种取舍要趁早完成,就像小树修剪要在树苗时开始一样,人的学习时间和条件也是青少年时期最为充沛和优越,如果错过这段时光,没有打好牢固的基础,那么就像树木已经长成低矮的伞状,无法再使它向上生长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样给我很深的印象,年幼的仲永就像一棵树苗,而且天赋过人。如果他的父亲不是拉着他走街串巷,浪费他的学习时间,而是让他接触更多更深的知识文化,充分开发他的潜力,那么他多半会成为像贾谊、王勃那样青年才俊,甚至可以取得孔融、司马光那样的成就。
所以,人生一定要选好方向,向上成长,不要被脆弱和引诱迷惑,当我们成长为参天大树之后,无边的风景将足以回报曾经的放弃。
2.近来有很多高学历的博士和硕士开小店、摆小摊,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我觉得这一现象不能光看表面,要分情况来看,不同专业、不同设想的人做同一件事的意义并不相同,有的值得肯定,有的则是浪费。
有的人学的专业可能就是经营管理,或者市场营销,或者产品设计等等,在开店摆摊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积攒许多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这既是一种创业,也是一种创新。只要规划清楚,盈亏有数,我觉得完全可行。
也有的人是所学非所有,所用非所学,只是因为自己有个创业的梦想,喜欢拥有自己的咖啡厅或者精品店,所以放弃多年深造的专业,转而投向商界。这并不是完全不可以,也许他的综合能力、专业素养可以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展现出来,把新鲜元素加入到传统行业中去。如果各方面运气好,本人有经营能力,也许可以崭露头角,做大做强做品牌。当然,这种情况下总的来说失败的概率可能要大一些。
再有的人,也许就是所谓的甘于平凡,在工作难找的情况下,与其削尖脑袋与别人争,不如开开心心做个小老板,也是“先就业再择业”的一种类型。这种人虽然是博士和硕士,但是心底并没有把自己当成精英,也不怕别人的看法,上学只是他们的一段人生经历罢了,上完学重要的还是像普通人一样看重挣钱过日子,不再继续学术之路,专业领域的工作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吸引力。
我认为,单就个人选择来说,无论出于以上哪种原因,博士硕士开小店摆小摊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个自由的时代,创业的时代,平等的时代,凭什么他们就不能有自己的选择呢?但是,从国家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确实有浪费之处。毕竟,研究生阶段投入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宝贵稀缺的,如果毕业生不能以专业报效社会,何不当初把机会留给其他人呢。所以,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势在必行,把学术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区分开,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结合起来,科学地引导学生选择专业,只有这些基础工作做得到位了,才能减少毕业季的种种迷茫和浪费!
3.关于带薪休假政策,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对于服务一定年限的职工给予带薪休假,已成为我国一项逐步完善的法律,而且也是世界潮流,带薪休假可以让职工放松身心进行休整,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中,对企业也不无裨益。
我曾经看到过相关报道,也查阅过相关法规,应该说,从法条上看,对于带薪休假的规定是明确和严密的,文字也不冗长晦涩,便于执行,是维护职工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
但是根据一些新闻报道,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单位并未严格执行这一法规,应有的补偿也没有跟上,或者以“绩效考核”的方式对职工进行软性约束,使得职工不得不放弃应有的权益,可以说,法条是完备的,执行差强人意,尤其在中小私有企业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
原因并不复杂,当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既有我国人口数量大,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原因,也有经济增速下滑,企业不景气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讨价还价能力低,对于企业的不合理规定,往往选择妥协;还有工会组织松散乏力,不能起到团结劳动者,维护共同利益的作用,劳动者一盘散沙,自然无???进行集体协商;最后,我国民众普遍存在着不懂法、不会用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维权成本高则更是雪上加霜。
应该说,这些问题存在已久,已经不是秘密,既有有些因素基于国情,难以短期改变,例如劳动力市场的倾向,也有一些在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下,发生着快速的进步,例如职工维权意识提高和维权组织的兴起。
得承认,不能指望一声令下,主观的和客观的问题在一夜解决,只能靠经济的积累,政府的推进,民众的素质提高,只有多种因素共同进步,包括带薪休假在内的劳动者权益才能得到落实。毕竟,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落实在他们的利益上,而不仅仅是妥协和牺牲上。
4.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网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谈谈您对网络骂人的看法?
【参考答案】
无论是天涯、新浪、观察者这样的综合网站,还是微信微博,都能看到“网骂”:无论是对新闻时事的评论,还是对一个歌手、一部电影的褒贬,都可能引来人身攻击、污言秽语,甚至人身威胁。究其本质,“网骂”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分裂,缺乏统领。
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是一个熟人圈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维护,谁也不希望因为一点意气之争就毁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到了网上,大家往往顶着一个虚拟身份,彼此之间毫无瓜葛,即便破口大骂也不会对真实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另一点,就是磨合:我们和身边的人接触时间长,对彼此的观点和性格都有所了解,不容易产生误会和口角。而在网络上缺乏这种缓冲,一旦产生摩擦,谁也不肯让步。何况许多网民缺少讲道理的能力,也没多少讨论是非曲直的心态,错了也不肯认输,道理上一旦不能速胜,就是气急败坏破口大骂了。
但是,从更大的范围和更深意义上看,网络骂仗,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分裂,面对新事物,新局面,缺乏理论来解释,没有产生压倒性的话语体系,也没有产生理性成熟的交谈规则,那么在具体话题上自然纷争不休。所以,“网骂”的出现,客观上有正面意义,可以让我们更早一点观察到社会在哪里出现了裂痕。
所以,“网骂”不只是网民素质和平台监管的问题,而是社会价值观念缺乏统领的体现。固然,我们要强化监管,扩大实名制,落实网络法规,让出言不逊者得到教训,失去话语权;我们要加强素质教育,在课堂和公共媒体上强化理性辩论的心态和能力;我们作为个体,要讲道理,讲礼貌,与人为善,网上网下要一致,不戴着面具泄愤。但这还不够,我们更要在价值观念上探讨,在道德上辩出个是非曲直,要看清社会的全貌,搞清楚我们走到了哪个地方,中国向何处去,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争取整个社会的共识。只有这样,看似纷杂的话题才能在清晰的大框架下找到自己的源流和位置,才能被系统性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