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从应急方针、策划、准备、响应、恢复到预案的管理与评审改进,形成了一个( C )并持续改进的体系结构。
A、相对独立; B、紧密联系;C、有机联系。
184、应急救援中心是整个应急救援系统的重心,其主要负责(A)。
A、协调事故应急救援期间各个机构的运作
B、对潜在重大危险的评估
C、尽可能、尽快的控制并消除事故,营救受害人员
D、尽快查明事故原因
185、国务院和( A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B、地市级;C、省级。
186、 综合性(全面)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_三个阶段。 ( C )
A、演练讲解 B、演练通报 C、演练总结
187、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 B )
A、红色;B、黄色; C、橙色。
188、( C )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国务院;B、县级人民政府;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89、( A )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A、国务院;B、本地人民政府;C、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190、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 )。
A、不变;B、增加一倍;C、不享受。
191、( C )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B、民政部门;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92、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C )。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19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 A )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B、遏制;C、消除。
19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 C )、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A、检查与督促;B、告诫与处理;C、应急处置与救援。
195、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 A )的原则。
A、预防为主;B、控制为主;C、处理为主。
196、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
C )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B、森林火灾;C、公共卫生事件。
197、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 C )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B、检察院;C、公安机关。
198、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响应程序可分为( A )、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A、接警;B、处理;C、汇报。
199、“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B )。
A、法规;B、法制;C、体系。
200、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B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B、专项预案;C、个体预案。
201、地震灾害的伤亡主要由(C)造成。
A、地裂缝 B、灾后疫情 C、建筑物倒塌 D、飓风
202、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以下( )表述是错误的? ( C )
A、吹气时,要用手捏住患者的鼻子
B、每次吹气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隙
C、每分钟吹气次数不得超过10次
203、 以下( )方法不是伤口包扎的目的。 ( C )
A、止血 B、减少细菌感染 C、止痛
204、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C )向国务院报告,不得迟报、缓报、瞒报和漏报。
A 、2小时内 B 、3小时内
C、 4小时内
205、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信息报告极为重要。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是“三敏感”和“四早”, “四早”是指(A )
A、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B、早发现,早控制,早报告,早解决
C、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早处置
20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A )
A、不变
B、增加一倍
C、增加两倍
207、( B )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A、防灾减灾工作 B、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C、防汛抗旱
208、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紧急情况下,选择应急避难场所,妥当的是( A )。
A、在室内遭遇地震时选择洗手间等跨度小的空间
B、遭遇泥石流时快速跑到山脚下躲避
C、在树林里遭遇雷电时选择大树下躲避
209、( B )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A.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
B.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
C.乡级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210、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
B )、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211、发布( C )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等措施。
A、二级、三级 B、三级、四级
C、一级、二级
212、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 ( A )超过临界量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A、数量等于或者
B、种类等于或者
C、危险度等于或者
213、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导致事故发生的 (
B )。
A、潜藏着的祸患
B、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C、各种危险物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
214、下列物品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是 ( B )。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农药杀虫剂
215、下列 ( A ) 情况为Ⅱ级应急响应。
A、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 B 、100人以上中毒(重伤)
C、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
216、在确定地级启动响应级别条件时,其中有一个重要条件指标是死亡人数,请问一般二级响应时这个指标是( B )。
A、死亡人数为20人以上40人以下
B、死亡人数为20人以上50人以下
C、死亡人数为10人以上40人以下
217、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类Ⅲ级的对应颜色是(
A )
A、黄色
B、蓝色 C、红色
218、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是( C )。
A、物质的理化性质及其数量
B、危险物质的数量
C、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219、火焰的颜色与(A)有关。
A. 温度 B. 空气 C. 环境 D. 湿度
220、评价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依据是( B )。
A. 着火点 B.
闪点 C. 燃点 D. 自燃点
221、易燃可燃液体的闪点(
B ),其火灾危险性就越大。
A. 越高 B. 越低 C. 大于45℃ D. 等于45℃
222、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属于(
C )固体。
A. 易燃 B. 难燃 C. 可燃 D. 不燃
223、下列( C )的爆炸属于物理爆炸。
A. 粉尘 B. 炸药 C. 钢瓶 D. 炸弹
224、凡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称为( B )。
A. 着火点 B. 火灾 C. 爆炸 D. 燃烧
225、热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叫做(A )。
A. 热传导 B. 热对流 C. 热辐射 D. 热传播
226、热通过流动介质将热量由空间中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C )。(中)
A. 热传导 B. 热辐射 C. 热对流 D. 热传播
227、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称为(
C )。
A. 热传导 B.
热对流 C. 热辐射 D. 热传播
228、在灭火战斗中,各级指挥员要贯彻( B )的指导思想。
A. 集中兵力、准确快速
B. “救人第一、科学施救”
C. 先控制、后消灭 D. 统一指挥,逐级指挥
229、“先控制、后消灭,集中兵力、准确迅速,攻防并举、固移结合”是灭火战斗中的( A )。
A. 战术原则 B. 指导思想 C. 战术方法 D. 组织指挥原则
230、与破拆目的不一致的是(D)。
A. 形成“隔离带”&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