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8%、31.6%和9.6%,东部地区虽然低于中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数量达到6.1万家。
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规模工业以上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9606.1亿元,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7%;新产品出口额为8686.8亿元,占全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11.9%。
1、2009——2011年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约有______。
A.2.41万家 B.29.86万家 C.24.08万家 D.2.99万家
2、东部地区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数量达6.1万家,占全国开展创新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______。
A.9.6% B.31.6%
C.28% D.70.9%
3、2011年我国全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为______。
A.72998.3亿元 B.1033.7亿元 C.9720.5亿元 D.39606.1亿元
解答:1、正确答案为B。2、正确答案为D。3、正确答案为A。
第六部分:材料作文题或综合应用能力测试,两者取一
主要测查报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对基本公文写作知识的熟悉程度。
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全面理解试题材料的内容及其含义,准确把握事实所蕴含的趋势、矛盾和本质问题。
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对试题材料的内容、趋势或矛盾进行归纳分析,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作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评价。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试题材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清晰地陈述意见、论证观点和表达思想等。
常见的题型有材料分析题、观点评析题、案例题、文书写作题和材料作文题等。
A、材料作文:
根据给出的材料和答题要求,写一篇文章。要求报考者充分利用给定的材料,切中主要问题,全面阐明、论证自己的见解,对材料中涉及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作文的答题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措施合理、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流畅。
【材料作文举例】一个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都少不了与人打照面、打交道。这就有一个如何待人的问题。
待人以礼,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更是提出“礼者,人道之极也”。到西汉时,戴圣在《礼记》中告诫:“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正因为如此,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
待人以礼,人心所向。生活中,谁也不愿与人相处或相交,是找气受、找罪遭,更不是要去垒一堵墙、树一个对立面,让自己无路可走,使自己成孤家寡人。
待人以礼,礼在“礼貌”:对人恭敬,高看一眼;礼在“礼让”:得饶人处且饶人,有理也不亮高声;礼在“礼节”:相敬如宾,彬彬有礼,乃至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作答要求: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以“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字数在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答题示范】
有礼何以安,无礼何以危
西汉的著名经学家戴圣在选编《礼记》时特别告诫:“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这句古训意思简单明确,但意义深远。那么,我们就来说一说,人有了礼,究竟“安”在哪儿,若无礼,又会“危”在哪儿。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生活在其中,难免会时常与别人打交道。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教给我们一个最好的方法——“礼”。
行为处事以礼待人,是一种素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和保障。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抬手不打笑脸人”。这里的“礼”并不是“礼物”的意思,而是“礼节”“礼貌”的意思。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们的身份不同、性格迥异,在对待事物的看法观点、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难免彼此不同。我们无法强行要求每个人的性格、观点都一致、统一,但我们可以有一个公认的表达我们情感的合理途径和方法,也即一个行为上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因认同“礼”而表现在行为上的“以礼待人”。
“礼”不是虚的,它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讲礼貌,懂礼节,守规矩。与陌生人交谈时,不冷言冷语;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不争得面红耳赤;与人对话时,不用尖酸刻薄的字眼,不在言语上无端地主动攻击别人。如果别人礼貌地对待自己,则自己更应礼貌地回应。人在社会中,谁都不希望和别人相处时顶着牛斗着气,给自己添堵。而且,谁都希望生活中朋友多一些,“路”好走一些。不是说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为处事就交不到朋友走不通路,而是如果事事依礼而行,肯定会交到更多的朋友,路也会走得更通更宽,而且自己也会更加安心。
那么“无礼”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有句俗语叫“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里“道理”的“理”也可以换成“礼貌”的“礼”,那么长远的后果相信大家都能意识到了。短期内呢?若待人处事行为无礼,对方是个有修养的人还好,如果对方也“彼此彼此”,那么斗气、争吵就在所难免了。严重的还会上升到肢体冲突,甚至因此而结怨结仇。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让人的情绪变得不好,后者可是要直接威胁到人身安全了。当然,这只是“无礼则危”最浅显的解释,但足以说明其严重性。
古训凝结了我国先哲的智慧,是有道理的,不然也不会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礼”是我们中华儿女世代传承的美德,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社会生活中一条经久不衰的实用法则。
B1、观点评析题
某网络论坛中有这样的观点:
网友A:在单位里面,搞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没必要成天去搞人际交往!
网友B:那不一定,我们单位的一个伙计专业技能一般,但人缘好,很会来事,还不是多次被评为先进!
请对上述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答题示范】这两位网友观点的焦点,是工作中是否需要注重人际关系的问题。网友A认为工作中自己的业务能力是首位的,而网友B认为业务能力不好不要紧,人际关系处理好了才是关键。
这两位网友的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在工作中,业务熟练、专注本职是必要的,也是一个职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但是,人是在团体(集体)中工作的,不可能脱离其他人而独立存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团队力量、工作效率的助推器。当然,就工作这个命题来说,业务精熟是必要条件,人际关系和谐是充分条件,二者是有主次之分的,不能把充分条件当成必要条件。因此,只是人缘好、会来事儿但专业技能跟不上的,虽然短时间内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是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不良工作风气,从而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于人于己都不好。
因此,在工作中,我们既要保证自己的业务过关,也要与同事间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这样才更加有助于我们工作的完善。
B2、案例题
2014年,小李以优异成绩考取某省直某事业单位的工勤岗。刚开始,小李干劲很大,工作热情很高,可慢慢变得做事拖拉,精神倦怠。小李当初选择这个工作,是考虑到事业单位比较稳定,工作压力比较小。可实际工作后,他发现干的大多是杂事,有的还是体力活,还经常加班,收入也不太高,心理落差很大,他还觉得工勤人员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发展空间很小。小李的朋友也都劝他:“你还年轻,有专科文凭,又学了点技术,应该出去闯一闯。”小李感到很纠结,对选择这个岗位甚至有点后悔了。
结合案例,你认为小李应该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态,安心工作?
【答题示范】案例中的小李出现这样的心态是发现实际工作不如自己预想中的好。其实工作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一方面,这份工作要有能够适合工作的人;另一方面,这个人也要能够适应自己所做的工作。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应该是工作的人主动调整自己,去努力适应一份工作,而不是干等着合适自己的工作从天上掉下来。
对于小李来说,自己首先应该端正认识,每个岗位都有其特点,彼此是不完全相同的,而自己所做的工作就是工勤岗该做的(如为别的部门同事服务等),既然入了行就要努力适应工作环境。其次他也应当清楚自己在这个岗位上的优势,工勤岗是需要一定专业技术才能够报考的,而自己有一定的文凭和技能,符合岗位需求。换句话说,这个岗位,也许换了别人还不如自己,因此自己要有自信。而且在这个岗位上,自己还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改进或创新技术。另外,对于小李来说,工作中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不用太过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要相 信时间能够证明一切,只要努力和付出了,总能得到收获。
B3、材料分析题
从技校毕业生到“中国北车资深专家”“全国劳动模范”,从一名焊工到破解世界性焊接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全国技术能手,作为中国北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一名焊接机械手操作工,谢元立却演绎了不同寻常的职业传奇。
1988年,谢元立走进长春客车厂(长客股份公司的前身)焊接车间水箱工段,成为了一名焊工。当谢元立真正拿起焊枪,焊出第一个合格产品时,他就暗下决心,“既然干上这一行,就要干出个样儿来”。
工作第二年,谢元立就在全厂技术比赛中获得了“焊接状元”称号。“当时深刻感受到公司对技术工人的重视和需要,一下子觉得走技能人才的路特别有前景。”谢元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