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5年05月四川内江市市级事业单位和机关工勤招聘53人公告 (四)
内江市事业单位考聘工作人员报名表 (请认真阅读说明后填写)
说明: 1、此表由报考者本人填写,并经招考单位(主管部门)初审,完善报名手续; 2、请报考者如实详尽真实准确地填报个人资料,如所填信息与事实不符,或提供虚假材料的,将取消报考资格,后果由报考者自负; 3、请报考者仔细阅读公告和报考岗位资格条件,完全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填写此表,对因专业或资格条件等要件无法准确选择岗位的,请与各招考单位或主管部门联系后填写。
考生签名: 年 月 日 内 江 市 市 情
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沱江下游中段,东汉建县,曾称汉安、中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50年设内江专区,1985年改建省辖内江市,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内江市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分为内江市、资阳地区,内江市现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隆昌县、威远县和内江经济开发区,108个乡镇,1673个行政村,13个街道办事处,281个社区,幅员面积5386平方公里,总人口430万。由于曾经盛产甘蔗、蜜饯,鼎盛时期糖产量占到全川68%、全国的26%,故被誉为“甜城”。 内江是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四川省第二大交通枢纽和西南陆路交通的重要交汇点,是成渝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称。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和全国第二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贯境而过,境内现有铁路5条(成渝、内昆、资威、归连、隆泸)、在建快速铁路1条(成渝铁路客运专线),过境高速公路5条(成渝、内宜、隆纳、内遂、成自泸赤)、在建高速公路3条(内威荣、自隆、内江城市过境高速),周边有3个千吨级货运码头、4个机场,基本形成了南北贯通、东西相连、纵横交错、水陆空立体发展的交通网络。随着成渝铁路客运专线全面贯通,内江将同时融入成渝“半小时经济圈”。 内江自古以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涌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师、二相、三状元、四大家”,即一师:孔子之师苌弘;二相:南宋宰相赵雄、明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三状元:唐朝开元年间范崇凯、南宋状元赵逵、末代状元骆成骧(清代四川唯一状元);四大家: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善孖,新闻巨子范长江,被孙中山授予“大将军”称号的喻培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内江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被誉为“立体史书”的隆昌古牌坊群、号称“川中第一禅林”的圣水寺、佛教圣地西林寺、鬼斧神工的重龙山摩崖石刻、东林寺的千手观音、号称“巴蜀四大文庙”之首的资中文庙、始建于明代的资中武庙。自然景观方面,有威远穹窿地貌、喀斯特奇观圣灵山溶洞、九曲十八弯的甜城湖、观鸟基地古宇湖等。 内江资源丰富,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产区和水产产业化试点市。塔罗科血橙、冬尖、七星椒、周萝卜、柠檬等17个品种荣获无公害产品称号,“隆昌素”兰花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资中“塔罗科血橙”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资中鲶鱼”、“永安白乌鱼”获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能源矿产主要有煤、天然气、油页岩。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600多亿立方米、页岩气储量超过5000亿方,炼焦煤的保有资源储量7509.8万吨、水泥用石灰岩资源储量10821万吨、玻璃用石英砂岩资源量7576.46万吨。 内江既是四川的老工业基地,又是重庆、成都支柱产业的配套基地和副食品供应基地,初步形成了钒钛钢铁、食品饮料、机械汽配等支柱产业,正在加快建设西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中国循环流化床电站节能环保示范基地、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西部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等五大新兴产业基地。 2014年内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56.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2014年内江经济在总体运行平稳情况下,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态势。 总体运行平稳。经济增长虽然只8.9%,但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9%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只上涨了1.4%,分别低于全国、全省0.6、0.2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优化看,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这意味着全市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9%,快于第二产业的9.6%,更快于第一产业的3.8%,服务业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具体表现在: 一方面,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40.0%、22.0%,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快32.8和1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6.2%和15.8%,占比较上年分别提高了4.6和6.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0%,电信消费、信息消费也呈现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经济尽管传统行业困难比较多,但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动力正在加快孕育。 质量提升。一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5.08亿元,增长16.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9%,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二是单位GDP的能耗下降。能耗比较多的重化工业在减速,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在快速发展快。 民生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四川:2015年05月四川兴文县事业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