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梅州市情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邻潮州,西接河源,南连揭阳、汕尾,北接江西、福建,是原中央苏区、粤北生态发展区。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32.13万,常住人口384.16万,下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等8个县(市、区)。
近年来,梅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和澳门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黄坤明书记、王伟中省长来梅调研指示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把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头号工程”,全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25年第一季度,梅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45.67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排名全省第一。
——叶帅故里,红色苏区。梅州是全国七个之一、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在这里,打响了闻名军史的三河坝战役,首次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建立了广东唯一军级建制的红十一军,开辟了著名的
“中央红色交通线”,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战斗足迹。诞生了开国元帅叶剑英和7位开国将军,有名可查英雄烈士就达5559人(梅州籍5493人),共有509处革命遗址,苏区精神彪炳史册。
——世界客都,华侨之乡。梅州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落脚点,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全球客家人的心灵家园,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客家围龙屋是我国五大传统特色民居建筑之一、共有4000多座,客家话是七大汉语系之一、被誉为“汉语言活化石”。客家人下南洋、闯世界,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700多万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出李光耀、李显龙和曾宪梓、田家炳等客家精英。梅县松口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印度洋之路第一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松口设立中国唯一的移民纪念广场。
——文化名城,人文秀区。1994年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存名人故居(旧居)381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03处,拥有客家山歌、“南国牡丹”广东汉剧等7项国家非遗项目,是广东唯一的“东亚文化之都”。历来崇文重教,辛亥革命以来,涌现了院士38名、大学校长340多名、将军540多名,孕育了一大批政商精英、著名侨领、学术大师。“足球之乡”誉贯全国,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足球人口占比28.3%、足球场地2.6块/万人,均居全省第一,是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生态屏障,长寿之都。梅州青山环抱、绿水绕城,是广东省重要生态屏障,是国家“三区四带”中的南方丘陵山地带核心区,有5个县(市、区)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1个县被列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森林覆盖率达74.54%、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均居全省第一,水质达标率100%。3A级以上景区51个、居全省第二,获评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美丽山水城市。全市52.3%的土地属富硒土壤区域,拥有2个世界长寿乡、2个中国长寿之乡,是中国第二个世界长寿之都。
——三省通衢,融湾门户。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海西经济区的桥头堡,正在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门户城市和粤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境内现有2条高铁、10条高速公路、4条出省快速通道,特别是梅龙高铁开通运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2小时经济生活圈”,梅州梅县机场通航国内外12个城市,现代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全市10个产业园(集聚区)全部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梅州高新区、梅州经开区正在申报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经开区,梅州综保区(二期)通过实地验收、实现全域封关运作,国际陆港全面建成,跨境电商综试区效果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