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题库大纲考点高频考题:1、单选题 “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_____。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B: 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C: 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D: 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多走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同样,只要原来的条件和范围得到恢复,谬误回到原来的条件和范围之内,它又会变成真理。也就是说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故本题选A。
2、单选题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个观点_____。
A: 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B: 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C: 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D: 是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地理环境是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以及动物和植物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不能离开地理环境而独立存在,人类必须通过劳动从地理环境中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取得必要的生活物品和能量,才能保持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单选题 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_____。
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 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C【解析】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本题应选C。
4、多选题 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_____。
A: 知行不可分割
B: 知行合一
C: 知行相互促进
D: 行先知后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
ACD[解析]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和行的关系。题干引述了孙中山先生对知行关系问题的一些重要论点,A、C、D三项是孙中山先生知行观中的重要合理思想。
5、判断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对立统一的观点。_____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错误
解析: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6、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_____.
A: 广延性
B: 存在性
C: 物质性
D: 可知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单选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运动。可持续发展,包含_____、持续性、协调性、_____原则。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A: 统一性 科学性
B: 公平性 共同牲
C: 自然性 合作性
D: 统一性 公平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一种社会发展运动。可持续发展,包含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共同性原则。其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故选B。
8、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风是_____。
A: 理论联系实际
B: 密切联系群众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D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种名称,与题干无关;ABC项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党的最根本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学风,密切联系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体现,批评与自我批评体现的是批评作风。故本题答案选A。
9、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_____。
A: 国家发展史
B: 阶级斗争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思想发展史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一切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劳动发展史。故本题答案选C。
10、单选题 “居安思危”反映的哲学道理是_____。
A: 拿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次要之分
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B【解析】居安思危的意思是处在安乐的环境中,也要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安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危险,这体现了事物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多选题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其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_____。
A: 社会的阶级结构
B: 社会的经济结构
C: 社会的政治结构
D: 社会的文化结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CD
本题解释:
BCD[解析]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在结构,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构成社会结构。从总体上看,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规则制度及其相互关联方式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各种观念形态的连接方式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结构是整个的社会结构赖于存在的基础,政治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中介,而文化结构处在社会结构的上层,这些子结构本身还包括许多更小的结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
12、判断题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_____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正确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正确
解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3、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_____。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本题正确答案为A。
14、多选题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国家环保部门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其纳人监测范围。这表明_____。
A: 政府具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B: 政府具有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C: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C
本题解释:
AC[解析]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指除政治、经济、文化职能以外政府必须承担的其他职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有:(1)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即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运用各种手段来调节社会分配、组织社会保障,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2)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因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等因素所造成的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破坏等进行恢复、治理、监督、控制,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4)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环保部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职能。A项正确。而针对PM2.5危害人类健康,将PM2.5纳入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监测,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C项正确,B、D项无关。故本题答案为AC。
15、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包括的基本要素是_____。
A: 认识主体
B: 认识客体
C: 认识工具
D: 认识领域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C
本题解释:
ABC[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故本题应选ABC。
16、多选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以发展自然科学为重。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_____。
A: 认为自然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比人文社会科学更为重要的作用
B: 认为先进文化反映着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C: 认为衡量文化是否先进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D: 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也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
ACD[解析]所谓先进文化,就是指反映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题目中的这一观点显然认识到了先进文化是对社会先进生产力要求的文化。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对自然的认识,同时也离不开对社会的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社会、对人类自身、对人类文明发展深入认识的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CD。
17、单选题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了_____。
A: 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B: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C: 意识本身具有创造客观事物的能力
D: 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话表明建筑师作为人类,具有意识并能够根据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计划,进而指导工作。在此恰是建筑师胜过蜜蜂之处。故选B。
18、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_____。
A: 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B: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C: 人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D: 人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
【解析】A[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从本质上讲,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能够使用生产工具以从事生产劳动的动物,这一点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故本题选A。
19、单选题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他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表明_____。
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对生产关系有重大影响
B: 社会形态更替需要经过一个过程
C: 当社会形态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会立即灭亡
D: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社会仍然可以正常地发展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解析】A选项说法错误,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选项“立即灭亡”说法偏颇;D选项“社会仍然可以正常地发展”说法不恰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社会形态的更替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需要以新的生产关系为基础。正确答案为B。
20、单选题 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_____占主体地位。
A: 劳动者
B: 生产工具
C: 劳动资料
D: 劳动对象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故本题选A。
21、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_____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错误
本题解释:
错误(否)【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2、单选题 能够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_____
A: 朴素唯物论
B: 庸俗唯物论
C: 机械唯物论
D: 辩证唯物论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辩证唯物论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朴素唯物论试图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庸俗唯物论混淆物质和意识的严格界限,取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机械唯物论认为世界上物质的变化在根本上只有位置和数量的变化,都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因此本题答案为D。
23、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_____。
A: 实践的观点
B: 革命的观点
C: 阶级的观点
D: 历史的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故本题选A。
24、单选题 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_____
A: 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 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 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 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就是由于“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即B项正确。人作为个体存在,他具有自我价值;人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他必须具有社会价值。人作为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决定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5、单选题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名言告诉人们的哲理是_____。
A: 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会引起质变
B: 没有质变,就不会有量变,质变优于量变
C: 没有质量互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
D: 没有量,就没有质,质是量的积累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C、D项的表述都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6、多选题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具有_____。
A: 实践关系
B: 认识关系
C: 价值关系
D: 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
ABCD[解析]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认识客体是指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为:(1)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2)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摹写,而是主体对客体的加工再现。主体不仅可以反映客体,而且可以用认识做指导改造客体。(3)价值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和客体对主体的需要的满足。故本题选ABCD。
27、单选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老子的这一观点_____。
A: 认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更有意义
B: 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对立性
C: 主张知识的获得不需要通过思维加工
D: 否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择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老子的话指出了人可以获知间接经验,但否认了这些经验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实践。故本题选D。
28、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_____。
A: 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B: 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 电闪雷鸣,风来雨至
D: 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D
本题解释:
AD[解析]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且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A项中,“摩擦,,“热”“冷,,是产生“生热”“胀”“缩”这些结果的原因;D项中,“勤学”“实践”是产生“智慧”“真知”这些结果的原因。B、C两项中的自然现象虽然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体现的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29、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时代前进的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_____。
A: 正确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B: 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 包含了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
D: 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
【答案】ABD。解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并没有提供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正确答案,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0、单选题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_____。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身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主张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一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C项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31、多选题 “主体是人,客体是物”与“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观点_____。
A: 都是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抽象出主体和客体,因而都是正确的
B: 都把人变成脱离社会具体性和历史性的抽象存在物,因而都是错误的
C: 前者孤立地理解主客体,没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关系中区分主客体,因而是错误的
D: 后者是从实践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内容和结果这两个方面去理解主客体关系,因而是正确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D
本题解释:
CD[解析]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认识的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旧唯物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物。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既包括物和人,也包括人和物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主体的对象化也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而人通过改造对象的活动消化精神产品,使之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即客体主体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
32、单选题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
A: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解析】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故选A。
33、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是_____。
A: 法律思想
B: 立法制度
C: .军队
D: 警察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政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立法制度、军队、警察均属于政法律思想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畴,故本题应选A。
34、单选题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_____。
A: 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 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B【解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的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直接经验是认识中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中的“流”。
35、单选题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_____。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的前半句话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36、单选题 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_____
A: 唯心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哲学关于水、气、火等是万物本原的学说。“水是万物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的观点。水既是实物,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朴素结合的唯物主义观点。
37、单选题 “激变论”的错误在于_____。
A: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C: 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D: 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激变论”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事物只有在一定量的累积上才会发生质变,而“激变论”将量变与质变割裂开来。故本题选A。
38、多选题 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_____
A: 纸上谈兵
B: 水中捞月
C: 望梅止渴
D: 实事求是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D
本题解释:
【答案】CD。解析:纸上谈兵和水中捞月都是片面强调了主观意识的作用,C项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D项既肯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了意识的能动性。
39、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辩证法观点的是_____。
A: “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屏障”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
D: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体现的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是辩证法的观点。A项将认识与存在孤立开来,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项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不承认相对静止。故正确答案为C。
40、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联系所具有的特点的是_____。
A: 客观性
B: 普遍性
C: 一致性
D: 多样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C【解析】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故应选C。
41、单选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变化不等于发展,B项表述不正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
42、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_____。
A: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 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C: 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思维发展的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菔的最一般的规律,它是关于这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所谓最一般规律是指适用于一切领域的规律,是从每一具体领域抽象出的普遍性的规律。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也不是“知识的总汇”,而是对各门具体知识的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故选A。
43、多选题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指_____。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 人和自然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D
本题解释:
CD[解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44、单选题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_____。
A: 暴力革命
B: 代议制民主
C: 先进的生产力
D: 科学社会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
【解析】马克思描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是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类似的运动又在进行,生产相对过剩造成经济危机,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同时,也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社会化的生产力),并产生了运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故选C。
45、单选题 马克思说:“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_____。
A: 中国古代发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 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 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 三项伟大发明蕴含资本主义因素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解析】在特定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活跃、最根本的动力。
46、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_____。
A: 运动的、发展的
B: 批判的、革命的
C: 科学的、真理的
D: 实践的、客观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是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批判的、开放的、不断发展的学说。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其本性。运动的、发展的、实践的、客观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和重要内容,但不是它的本性。科学的、真理的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客观特征,并不足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故选B。
47、单选题 恩格斯指出:“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在认识理论上说明_____。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从实践中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实践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也跟着向前推进。题干中说的就是技术上的需要(实践)推动科学(认识)的前进。因此D项正确。
48、单选题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_____。
A: 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则是出于本能
B: 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C: 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
D: 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比人类高得多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明确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强调:“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而动物是出于本能。故本题选A。
49、单选题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_____
A: 它是独立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B: 它的内容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主体
C: 它是社会发展规律
D: 它是自然界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1)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⑵真理所研究的对象——客观事物是客观的;(3)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本题B项是对“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曲解。真理不等同于客观规律,CD也是错误的。
50、单选题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语所蕴含的哲理是_____。
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 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对事物的把握“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是没有把握好“度”。本题中就没有把握好对人物描写的度,使得“刘备似伪”、“诸葛近妖”,从而显得人物不真实。
51、多选题 关于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有_____。
A: 社会理想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
B: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
C: 社会理想体现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实践中
D: 社会理想服从于个人理想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
BC[解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和相互制约的。社会理想以个人理想为基础,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导向。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个人理想,是个人理想实现的条件,个人理想要服从社会理想,违背社会理想的个人理想很难实现。另一方面,个人理想体现着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包含着千百万人的个人理想,社会理想的实现要靠社会成员个体的努力奋斗。故本题应选BC。
52、单选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值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问分为_____。
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 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 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这样,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因此,正确答案是D。
53、单选题 淮河治理耗时10年,国家、地方和众多企业投人600多亿元巨资,但成效不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GDP发展观。从哲学上看,这要求我们_____。
①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②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看问题
③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④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B【解析】题干中指出淮河治理成效不大的原因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和片面的GDP发展观。地方保护主义只重视地区的发展,而忽视了国家整体的发展。片面的GDP发展观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只顾眼前利益。故本题选B。
54、多选题 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科学主义的有_____
A: 存在主义
B: 生命哲学
C: 逻辑实证主义
D: 实用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D
本题解释:
【答案】CD。解析:自19世纪上半叶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至今一百多年中,在欧美各国产生和流传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主要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种思潮:以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推崇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贬低人文科学;以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则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把科学技术作为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而予以批判。
55、单选题 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_____。
①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②它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
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
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B【解析】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属于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无论是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未必就是根据现阶段的客观事物所作出的反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故本题选B。
56、单选题 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其中杰出人物_____。
A: 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 专指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
C: 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D: 是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历史中的个人,按其对历史进程影响的程度,可分为普通人物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对历史影响较大,在历史进程中留下自己鲜明印记的知名人士。反之,则是普通人物。按照历史人物对历史影响的性质,又可将其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前者是指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人物;后者是指阻碍历史前进的历史人物。
57、单选题 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_____。
A: 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 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 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飞跃,这是因为:(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发挥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坚定性。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3)检验和发展认识。只有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才能检验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使之得到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故本题答案为D。
58、多选题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_____。
A: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 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 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
ABD[解析]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疋作用,这说明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故本题选ABD。
59、多选题 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_____。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D
本题解释:
CD[解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为:(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没有一定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题干中“奢侈逐步发展”即为量变,“危亡”即为质变,当奢侈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灭亡。
60、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特征是_____。
A: 以实践为基础
B: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C: 忽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D: 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
ABD[解析]马克思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活动的发生。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这是因为:(1)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2)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论,指出人对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充满矛盾运动的辩证过程。C项显然错误,本题选ABD。
61、单选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_____。
A: 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B: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
C: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D: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交往即社会交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交往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4)人是交往的主体。故本题选A。
62、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_____。
A: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 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C
本题解释:
【答案】ABC。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所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
63、多选题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_____。
A: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 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D: 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C
本题解释:
ABC[解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础条件。(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故选项ABC正确。D项,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而劳动并不是。
64、单选题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的力量去谋社会的福利。”这一观点_____。
A: 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B: 突出国家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立
C: 忽视了目家的对外职能
D: 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是特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这是最能体现国家性质的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题中的观点没有意识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故本题选D。
65、单选题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体现的哲学道理是_____。
A: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 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C: 否定是自我否定
D: 否定中包含肯定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辩证的否定观的实质就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学责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意指在学习中能够提出问题,是十分可贵的。提出疑问后,判断真伪、正误,得出答案这一过程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探索。产生疑问才是发展、进步的契机。这正是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表明否定是发展的必要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66、多选题 唯心主义在现代哲学中其基本形态是_____。
A: 现代实用主义
B: 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
C: 人本主义
D: 科学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
【答案】ACD。解析: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种主要思潮,两者虽然都有合理的思想和内容,但都是(包括现代实用主义)从研究者本人的主观愿望、好恶出发有取舍地研究客观现实,最终都滑向了唯心主义。
67、多选题 下列有关物质和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 客观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发展着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 运动具有相对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D
本题解释:
AD[解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故A项说法错误,应选;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D项说法错误,应选。
68、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是_____。
A: 无限与有限、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B: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 本质与现象、必须与偶然的关系
D: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
【解析】B。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各门具体学科为基础,进而从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学科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正确答案是B。
69、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_____。
A: 古希腊罗马哲学
B: 17世纪美国哲学
C: 18世纪法国哲学
D: 德国古典哲学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D
【解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的问题,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看法,即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在理论上,它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形而上学和宗教的、伦理的唯心主义杂质,批判地吸取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故选D。
70、单选题 “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_____。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C【解析】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钱学森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正是反映了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本题选C。
71、单选题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_____
A: 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 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A、C是唯心主义的说法,B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说法,故排除。
72、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
A: 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B: 自然界发展的规律
C: 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思维发展的规律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菔的最一般的规律,它是关于这种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所谓最一般规律是指适用于一切领域的规律,是从每一具体领域抽象出的普遍性的规律。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也不是“知识的总汇”,而是对各门具体知识的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故选A。
73、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_____。
A: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 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 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直观的形式以及人的受动性出发,而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能动与受动辩证统一的实践中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这个根本,就可以轻易排除A、D两个选项;而对于B项,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也可能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故选C。
74、多选题 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_____.
A: 存在就是被感知
B: 上帝创造世界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模仿的原型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C
本题解释:
AC[解析]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B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故不选。
75、多选题 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_____。
A: 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 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巳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
AB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受理性认识的指导,受原有理性知识背景的制约。同时,人的认识又具有能动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根据自身不同的利益和需要,能动地选择认识客体和客体信息。故选项ABD正确。C项把理论认识视为感性认识的基础,则颠倒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
76、多选题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是_____。
A: 归纳是演绎的补充
B: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
C: 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D: 演绎是归纳的补充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
ABCD[解析]归纳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则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1)两者互为条件,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另一方面,没有演绎也没有归纳。(2)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人们常从归纳开始一个具体的认识,归纳的结论成为演绎的前提,归纳转化为演绎,演绎得出的结论又成为归纳的指导。
77、多选题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_____。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 经济基础可以独立存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CD
本题解释:
ACD[解析]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78、多选题 择业观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择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有些人在择业时只是一味地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以致在求职时四处碰壁。这说明_____。
A: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B: 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C: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有了正确的择业观就能实现就业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C
本题解释:
AC[解析]B项本身说法不对,价值观对社会存在的作用从性质上分有两种:一是促进作用,二是阻碍作用。只说一种作用,犯了片面看问题的错误。D项说法太绝对。本题选AC。
79、单选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_____.
A: 唯物论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实践的观点
D: 可知论的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C【解析】列宁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0、单选题 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才能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要使中部崛起,首先要解放思想,使中部人民从旧思想、旧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参加市场竞争。只有中部“腰板”直了,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这说明_____。
A: 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会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
B: 部分制约着整体,关键部分的性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C: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是可以转化的
D: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B【解析】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本题中“中部发展,,是部分,“中国整体发展”是整体,体现了部分对于整体的重要作用。故本题选B。
81、多选题 人们必须重视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这是因为_____。
A: 社会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
B: 认识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C: 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
D: 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认识的源泉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C
本题解释:
BC【解析】一切真知皆由直接经验发源,但任何人不可能事事都依靠直接经验,人类文明成果依靠间接经验传承。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偏废。
82、单选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_____。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 运动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 对立统一的观点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物质世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唯物辩证法就是对物质世界的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方面的反映。所以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哲学观和唯心主义哲学观的根本区别。运动与静止是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故本题应选A。
83、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_____。
A: 科学发展观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 “三个代表”思想
D: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但其最新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故选B。
84、多选题 现代西方哲学存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它们的态度是_____
A: 反对科学主义,赞同人本主义
B: 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C: 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发展和科学精神
D: 反对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CD
本题解释:
【答案】BCD。解析:现代西方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因此对待现代西方哲学不能采取支持一种思潮、反对另一种思潮的方法,而应该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因素。
85、单选题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_____。
A: 辩证形式
B: 趋势和道路
C: 不同状态
D: 源泉和动力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故本题选D。
86、单选题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_____。
A: 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 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 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把握。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必然是自由的根据,自由以必然为前提,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必然不断向自由转化。依据自由与必然的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论,本题A为正确选项。至于其他选项并没有本题的题意,故排除掉。
87、单选题 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_____中学习来得快。”
A: 自己所犯错误
B: 自己所取得的成绩
C: 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
D: 自己所取得成绩的后果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C【解析】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故本题选C。
88、单选题 下列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 时间和空间都具有客观性
C: 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D: 三维性是时间和空间的重要特点之一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三维性是空间的特点之一,但不属于时间的特点。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89、多选题 马克思说:“权利永远也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_____。
A: 我国的民主建设应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民主权利越真实、越广泛
C: 社会文化条件制约着民主的发展
D: 民主作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D
本题解释:
【答案】CD。解析: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属于干扰项;B项说法本身错误,民主并不与社会生产力成正比,民主的发达程度和一个国家制度、执政党的好坏等因素密切相关。据此,运用排除法可知正确答案为CD。
90、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_____。
A: 实践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C: 世界观和方法论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故选B。
91、单选题 义利之辩是我国古代伦理学上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争论的实质是把什么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下列主张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标准的是_____。
A: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B: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C: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
【答案】B。解析:“义利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A、C、D三项都是以“义”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B项则以“利”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标准。
92、单选题 下列命题中,不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_____
A: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 “天不变,道亦不变”
D: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解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易经》中提出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中事物变化与发展规律的观点。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来比喻好事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事也可以引出好的结果,体现了辩证法中矛盾双方向对立面转化的观点。因此b项不符合题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观点,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天不变,道亦不变”是西汉董仲舒的一个哲学命题,违背了过程论,用静止的眼光分析看待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因此答案为C。
93、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_____。
A: 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 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 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 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旧唯物主义只从客体、直观的形式以及人的受动性出发,而唯心主义则抽象地发展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能动与受动辩证统一的实践中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这个根本,就可以轻易排除A、D两个选项;而对于B项,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也可能只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故选C。
94、单选题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_____。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把握度这一范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度是判断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就属于质变。其次,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通常所说的“过犹不及”,“过”与“不及”的问题,就属于没有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5、单选题 人工智能的出现说明_____。
A: 机器能像人一样思维
B: 机器可以代替人的思维活动
C: 机器可以全面超过人的思维活动
D: 机器可以模拟人类的部分思维活动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解析】人工智能即采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模拟和代替人类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与意识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人类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没有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人类意识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工智能只执行已有的程序,不会发现新问题;人类意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形式化和符号化,并以一定程序输入才能工作。故本题选D。
96、单选题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蕴涵的哲理是_____。
A: 对立统一的关系
B: 质量互变的关系
C: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解析】题干的意思是:湍急的河流下,必有深潭;高高的山岭下,必有深谷。体现的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97、单选题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_____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答案】D。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题干引用的材料在中国佛学里是人们熟知的掌故。这一掌故生动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本质特点。“仁者心动”中的“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心即精神,这里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98、单选题 实际工作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其错误在于忽视了矛盾的_____。
A: 特殊性
B: 斗争性
C: 普遍性
D: 同一性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答案】A。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在方法论上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
99、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_____。
A: 德国的古典哲学
B: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 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D: 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D
本题解释:
答案: ABD
解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故正确答案为A、B、D。
100、多选题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_____。
A: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B: 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
C: 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
D: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点击查看答案
参考答案: ABCD
本题解释:
【答案】ABCD。解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类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四个选项都是正确表述。
更多事业单位题库必考点高频试题请点击上方具体考点名称查看,关注“91考试网”官方微信更可随时做题及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