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确认”为由寻找借口推脱责任。最终因网络信息巡控缺失让谣言满天飞。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网络谣言泛滥,网民应加强自律,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B.网站监管者应加强信息的巡控,以确保其真实可信 C.抵制网络谣言,网民的自律和网站监管者的巡控缺一不可 D.谣言泛滥是网络社会的痼疾,网民应加强自身的鉴别能力 35.自主招生的目的,就是为了终结“一考定终身”所造成的应试教育之弊端,通过自主招生这种更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招生体制,对教育进行“去应试化”,引导考生全面多元地发展,而不是钻在题海中成为应试的“机器”。然而现在看来,自主招生实际上还是一种在高考基础之上的录取优惠,并没有摆脱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以致很多的学生仍然按照以前的应试套路,来应对现在的自主招生考试。要真正改变现状,就必须深入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真正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打破原有的应试教育格局。 这段文字支持的观点是( )。 A.自主招生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B.自主招生更符合素质教育理念 C.自主招生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范畴 D.教育应“去应试化”,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6.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各级政府应下大决心,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把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B.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区农业科技含量 C.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增加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份额 37.有专家认为,央企并购地方国企并不值得大力提倡。从以往的并购重组经验来看,国企与国企之间的并购重组,效果并不比民营与国企、外资与国企重组的效果好。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出资人代表虽然不一样,但机制和体制却相差不多,_________,并不利于重组后的创新。根据文意,下列哪句话填入划线处最合适?( ) A.在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上是趋同化的 B.央企在经营困难时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 C.这些央企大规模并购地方企业的风潮值得警惕 D.一些央企是否具备市场并购主体的地位值得警惕 38.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新的传播媒介也应运而生,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对传统媒体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手机媒体由于发展时间短、相关技术瓶颈尚需突破,目前尚未找到合理的商业模式,但是手机由于具有巨量的用户群,必将在不远的未来迎来黄金发展期.进一步颠覆传媒业市场格局。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 A.网络媒体颠覆传媒业市场格局 B.手机媒体颠覆传媒业市场格局 C.手机媒体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 D.手机媒体的现状与未来 39.《竹书纪年》的整理者也受到后世的一都独尊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在整理此书时,有意删掉了一些不符合“更不徙都”的材料。然而这样删削,却为人们廓清那些本来就不易弄清的遥远的历史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幸好有一些文献,特别是《括地志》又将“更不徙都”以外的一些材料拾掇起来,乍看上去这些材料是相互矛盾的,实质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反映。 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竹书纪年》并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史书,因为它隐瞒了一些事实 B.史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往往自相矛盾 C.不同史书之间的交叉验证有助于我们发掘历史的真相 D.封建独尊制度的流毒遗害至今,对于考古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4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的现象。__________。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____。 ①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②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41.民生问题的发生源自人的正当需要难以被满足,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必须有一定的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在给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这些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都是特定的,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如果条件不具备,人们的民生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民生问题在给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内也就难以得到解决。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 A.民生问题的发生源自人的正当需要难以被满足 B.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不以人的愿望为转移的 C.民生问题的解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民生问题需要特定的资源、工具、手段和方式来解决 42.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现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年来,一些“洋节”越来越成为时尚,传统节日反倒有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淡忘的趋势。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支持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日的做法 B.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一些“洋节”越来越成为时尚。大部分青年人已经淡忘了传统节日 D.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日可以唤起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43.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一个有经验的谈话者,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对方相称。就连坐的姿势也尽力给对方在心理上有相容之感。比如,并排坐着比相对而坐在心理上更具有共同感。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有经验的谈话者一般都比较自信,在交谈过程中能掌控局面 B.人们总是更善于和自己熟悉的人谈话 C.谈话过程中的坐姿与声调、音量、节奏等同样重要 D.创造相容感能对谈话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44.当你把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时候,重视多种因素的动态协调,才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假如遇到问题,就从概念出发,进行简单的定性和判断,强求一致,非此即彼。这种思维的简单化、片面化、极端化,都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系统思维 B.简单化、片面化地处理社会问题方法是不正确的 C.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定性,简单地去做出判断 D.“求同存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理念 45.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的崇拜,到夏、商、周三代后,逐渐发展为对至上神——“天帝”的崇拜。中国古代宗教中至上神的出现与世俗社会帝王的产生是相对应的。由于世俗社会中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及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因此天国中也随着出现了凌驾于众神之上的“天帝”、“上帝”。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人类对于天帝的崇拜是相应于人类社会阶级分化中帝王的出现开始的 B.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在夏商周三代转换为对神的崇拜 C.宗教与国家不可分离 D.对天帝的崇拜是比对自然神的崇拜更高级的层次 四、文章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本题共有五个小题,每道小题提供四个选项。要求你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童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人经典之列。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象征、隐喻、意识流等创作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相比,有它利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一面。这些新的技法,真正形成的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更加全面、生动、有冲击力地反映现实。与现实主义瞩目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不同,现代主义往往着眼于人的主观世界。问题的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观情绪、心理体验,都绝非凭空而至,实质乃是客观现实的派生物和折射品。从创作意图来看,所有现代主义作家艺术家,其创作的主观目的,绝不止于为表现而表现、为心理而心理,最终指向无一不是社会现实。同样。后现代主义对现存秩序、权威、中心的解构,说到底,本身仍然是对现实的一种立场表达。无论它的内容有多荒诞,形式有多离奇,其逻辑起点和根本归依仍在现实,仍在生活。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现实主义作品称为镜子,那么,后现代主义也是一面镜子,只不过它们不是现实主义那样的平面镜,而是哈哈镜或凹凸镜,将真实的现实镜像通过扭曲、变形,夸张地呈现出来,达到另外一种艺术效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路,仍然是一定程度地围绕现实、观照现实、介入现实,只不过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相比,调整了观照点和切入点。 46.下列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20世纪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B.现代、后现代主义尽管极力规避现实,但其创作实践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C.现代、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分歧,从根本上看,就是如何看待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D.在几乎所有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形式大于内容,他们只是关注“怎样写”,忽略“写什么” 4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世纪以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后,“形式论”居于主导地位 B.作品的形式创新能否得到认可,关键还在于这种形式是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即这种形式是否蕴含有内容寓意 C.没有一部作品是因为形式的原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所以现代、后现代主义对形式的追求是误入歧途 D.现代、后现代主义开创的种种创作手法,其真正效果,不是背离现实,而是以一种类似于哈哈镜或凹凸镜的方式来来折射现实 4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等待戈多》虽然有着古怪的艺术形式,但作品主题的精神内核反映的是现实,是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B.现代、后现代主义“反叛现实”,想尽办法创新形式,其出发点仍是为了达到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C.在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丰富的心理情绪、主观感受时,传统的现实主义要弱于现代、后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作家往往关注客观的现实生活,现代主义作家更钟爱直觉、梦幻、潜意识、想象等人的主观世界 49.根据原文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