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的教材(人教版PEP、人教新版)
小学(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下册)、四年级(上下册)、五年级(上下册)、六年级(上下册)。
初中:七年级(上下册);八年级(上下册);九年级(全一册)。
高中:模块教材(模块1-模块5)。
(三)考试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要求
1.词汇方面: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运用课程标准列出的二级和五级词汇描述简单的事物、行为和特征,说明简单概念等;能够使用1600个左右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2.语法方面: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掌握比较人、物体及事物的基本表达方式;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了解基本语篇知识并根据特定目的有效组织信息,语篇基本结构和逻辑关系合乎规范。
3.功能方面: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功能项目;灵活运用常用功能项目,进一步学习并掌握新的语言功能项目。
4.话题方面:熟悉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话题;进一步熟悉有关日常生活、兴趣爱好、风俗习惯、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话题;熟悉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的话题:职业、节日、风俗、社交礼仪等;了解有关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的话题。
(四)考试对英语语言技能的要求
1.读:能从与课本内容难度相当的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能根据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阅读量(除教材外)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2.写: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学科专业知识分为I 卷和II 卷。I卷为单项选择题(约占70%),II卷为非选择题(约占30%),选择题、非选择题比例为7∶3。试题形式既有考查语言、词汇、语法、功能意念和话题等方面的单项知识题目,也有考查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题目。题型样式包括选择、填空、完型填空、转换、排序、配对、命题作文等。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7∶2∶1。
五、命题基本要求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内容命题。
2.命题突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六、附录
语法项目表
1.名词
(1)可数名词及其单复数;(2)不可数名词;(3)专有名词;(4)名词所有格。
2.代词
(1)人称代词;(2)物主代词;(3)反身代词;(4)指示代词;(5)不定代词;(6)疑问代词。
3.数词
(1)基数词;(2)序数词。
4.介词和介词短语
5.连词
6.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7.副词(比较级和最高级)
8.冠词
9.动词
(1)动词的基本形式;(2)系动词;(3)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4)助动词;(5)情态动词。
10.时态
(1)一般现在时;(2)一般过去时;(3)一般将来时;(4)现在进行时;(5)过去进行时;(6)过去将来时;(7)现在完成时;(8)过去完成时。
11.被动语态
12.非谓语动词
(1)动词不定式;(2)动词的-ing形式;(3)动词的-ed形式;
13.构词法
(1)合成法;(2)派生法;(3)转化法;(4)缩写和简写。
14.句子种类
(1)陈述句;(2)疑问句;(3)祈使句;(4)感叹句。
15.句子成分
(1)主语;(2)谓语;(3)表语;(4)宾语;(5)定语;(6)状语;
16.简单句的基本句型
17.主谓一致
18.并列句
19.主从复合句
(1)宾语从句;(2)状语从句;(3)定语从句;(4)主语从句;(5)表语从句。
20.间接引语
21.省略
22.倒装
23.强调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一、考试目的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
为命题依据,考查了解考生适应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二、考试内容比例及能力要求
(一)考试范围
小学《品德与生活》约占10%,《品德与社会》约占30%;初中《思想品德》约占50%;高中《思想政治》约占10%。总体试卷小学、初中、高中知识所占比例为4∶5∶1。
(二)考试能力要求
1.能正确理解考试内容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2.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评价。
3.恰当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文法通畅、观点正确地予以表述。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其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四、试卷难易度比例
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7∶2∶1。
五、命题基本要求
1.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水平和内容命题。
2.命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能力立意和对现实生活现象的分析、判断和价值取向。
六、考核内容目标
【品德与生活】
1.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2.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积极向上,有应付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3.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4.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设计与制作;勤于思考,学习探究。
【品德与社会】
1.我的健康成长: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理解做人要诚实守信,学习做有诚信的人;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我的家庭生活: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和谅解。
3.我们的学校生活: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边的平面图;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4.我们的社区生活:正确辨认区域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感受本地区的变化和发展;关心了解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尊重并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能够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5.我们的国家: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学习在自然灾害中自护与互助;了解我国的交通发展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形成初步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6.我们共同的世界:知道世界的大洲、大洋的位置;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初歩了解一些人类的文化遗产;初歩了解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知道我国所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思想品德】
1.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
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3.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4.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
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6.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7.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
8.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9.懂得自尊和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10.养成自信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体会自强不息的意义。
1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12.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13.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14.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15.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16.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7.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18.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
19.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20.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