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2008年9月19日,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这标志着全党范围的一场自上而下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启动。与此同时,在全体国民中开展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教育活动,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了《全民学习科学发展观宣传组画》。组画首对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把握准确,“全民学习”的视角独特,意识超前,对科学发展观的普及,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将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 衡定包括三个有机统一的本质反映与宏观识别: 其一,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推进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总和禀赋,以及对上述四种资本的合理协调、优化配置、结构升级以及对于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积极培育等。 其二,发展的质量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国家或地区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其三,发展的公平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及其对于贫富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克服程度,构成了国家或地区判断“发展”的公平表征。其中包括人均财富占有的人际公平、资源共享的代际公平和平等参与的区际公平的总和。 只有上述三大宏观识别同时包容在发展进程的不同阶段之中,存在的“发展形态”就具有了统一可比的基础,对于发展的追求才具备了可观控的和可测度的共同内容。 理论总结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那么,到底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从近来专家和媒体发表的一系列谈话和文章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脉络。 l、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的一个新飞跃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提出,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的不协调、非典的袭击、去年上访人数骤增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三方面背景。 2、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 “科学发展观的五点论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重要的理论总结,该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对胡锦涛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重要讲话的正确性的概括阐述。该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则对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和人民性作了概括阐述。以下是该文的重要观点: 五点论断(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四个特征一、科学发展观唤醒创新基因的特征 二、科学发展观“一观二论”结构的特征 三、科学发展观在飞秒瞬间判断派别的特征 四、科学发展观成长过程的特征 最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形成“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择善而固。从而使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由偶态变为常态。 七大主题1.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它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提倡过分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