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使用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
宋代的针灸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多年。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时期,中国境内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等。1127年,金朝的军队攻破开封,俘虏了北宋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徽宗的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逃到南方,在杭州建立政权,历史上成为南宋。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他率军北上以收复被金军占领的宋朝领土,却被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葬在杭州西湖边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墓前放了用生铁浇铸的秦桧等人的跪像,表示对奸臣的强烈憎恨。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大举进攻南宋,南宋著名的将领文天祥组织军民抵抗,失败后被俘虏。元朝统治者采用各种方式劝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了《正气歌》和《过零丁洋》等诗篇,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千古名言。
元朝(公元1206~1368年)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12世纪末,铁木真经过十多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的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意思是“坚强的君主”。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71年他建立了元朝(公元1271~1368年),称为元世祖。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都要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的首都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大都就是中国现在的北京。
元朝中后期,棉花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种植,棉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的主要衣料,这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元朝的黄道婆,推广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对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元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生动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
元朝时期有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福建省的泉州是元朝最大的港口,在当时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生长着很多刺桐树,故以刺桐城闻名于世。
明朝(公元1368~1644年)1368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明太祖。明初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把都城迁到北京。
1405到1433的近30年间,郑和率领的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朝时期,日本海盗商人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勾结明朝土豪奸商,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给中国沿海造成极大的祸害。这些强盗被叫做“倭寇”。明朝大将戚继光组织军队,给倭寇以痛击。1565年,戚继光联合俞大猷,把横行百余年之久的倭寇全部消灭。
明朝规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呆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选派解缙等3000人编辑成《永乐大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
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李时珍,历经20多年,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文献。
明朝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传教的同时,也积极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明神宗给他以很大的支持。利马窦为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墓在北京西城。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科学家,他向利玛窦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等各种知识。他编写的《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对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这部书被译成好几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根据他一生游历考察的成果,写出了《徐霞客游记》一书。书中最早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徐霞客也因之成为世界上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清朝(1616~1911年)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早期居住在松花江南北及黑龙江一带。16世纪,女真族建真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他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自山海关南下,占领北京。
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结束了明朝的统治。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农民军,在北京开始了大清帝国的统治。
1662年,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占据台湾的荷兰军队,收复了台湾。
1684年,清朝廷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清朝乾隆皇帝组织大批学者编写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
1724年,清朝廷确立了西藏宗教和政治领袖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
1727年,清朝廷开始在西藏设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旧民主主义革命(公元1840~1919年)1839年6月,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将缴获的英、美走私商110多万公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华民族禁烟的决心和抵抗外侵的坚强意志。为了强行向中国倾销毒品鸦片,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称为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战争结束。1842年8月,清朝廷被迫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自此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朝廷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等。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官员林则徐坚决禁烟,积极抗英,并主张学习外国的长处,用于抵抗外国侵略,他被称为清朝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鸦片战争期间,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也就是要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100卷,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较详尽地介绍西方的著作,出版之后,风行海内外。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与沙俄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又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它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领导了反对清朝廷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对孙中山的思想影响很大。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反清武装起义——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洪秀全自称天王。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主要是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提出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廷内部政见不一,出现了顽固派和洋务派。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朝廷中的洋务派为“自强”和“求富”,学习、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史称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爆发于1884~1885年期间,是法国侵略越南时和中国发生的战争。1885年,清朝军队获胜后反与法国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
冯子材是中法战争中大败法军的爱国将领,率部队及两个儿子在广西边境奋勇抗法,取得镇南关——谅山大捷,迫使法国内阁倒台。
1894年,由于日本向朝鲜发动侵略,并对中国海陆军进行挑衅,中日战争爆发。
1894年是甲午年,所以又叫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强迫清朝廷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邓世昌是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民族英雄。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在弹尽舰伤的情况下,他指挥致远舰快速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官兵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1898年,德国强迫“租借”胶州湾,以山东半岛为其势力范围。
1898年,俄国强迫“租借”旅顺和大连,将长城以北和新疆据为其势力范围。
1898年,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把广东、广西及云南据为其势力范围。
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统称新界),并将长江流域10个省据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在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之后,又于1898年强据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正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为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权益,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的侵略政策,此后,美国在中国虽然没有强占、“租借”中国领土和划分势力范围,但却以更狡猾的方式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发动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迁都抗日,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古时中国朝廷用车马接送到京城考试的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到京城考试的举人的代称)。
1898年(戊戌年)中国发生了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清朝光绪帝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颁发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推行新政,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进行改革。但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就在慈禧太后的镇压下失败了。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1898年开办于北京,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1900年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被迫停办,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
八国联军指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侵华的联合军队。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扩大侵略,八国联军大举进攻中国,攻陷天津、北京,到处烧杀抢掠,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强迫清朝廷于次年订立《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为:中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多万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清廷朝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这个条约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朝廷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905年,清朝廷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中国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校。
1903年,年仅19岁的中国留日学生邹容在上海写成《革命军》一书,号召中国四亿同胞起来推翻清朝廷,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这本书畅销100多万册,轰动了知识界和海外华侨。
1903年,留学日本的陈天华写出《猛回头》、《警世钟》两本书,用通俗的文字、唱词的形式,沉痛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呼吁中国人要警醒,共同担负起救国的责任。这两本书在当时宣传革命影响很大。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称为三民主义。
兴中会是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爱国华侨建立的革命团体,第二年在香港设立总会,提出了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纲领。
1905年8月,兴中会和华兴会、光复会联合,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一致推举孙中山为总理。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等100余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经广州人民收敛死难者尸体,收得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亥年)